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宝坻区残联干部 李代立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天津报道

李代立,1985年出生在天津市宝坻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上小学时,一次不幸的电击事故夺走了他的左臂,仅存的右手手指也蜷曲着失去了正常功能。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李代立痛苦、自卑、绝望过,甚至想过放弃生命,后来在父母、朋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慢慢振作起来,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没有灵活的手,就用牙齿咬着穿衣,用腰腹的力量练习骑车,把铅笔绑在残指上练习写字……失败、努力,再失败、再尝试,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李代立开启人生新篇章,他从写字开始,一路成功考入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考取天津市残疾人工作岗位,将热忱浇筑在助残事业的基层工作中。

爱意暖流延续,自强更助残

李代立说,在康复初期,生活自理成了他的头等大事,但是他幸运地接受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记得上学的时候,因为冬天无法穿脱厚重的衣物,我在学校不敢喝水,也憋着不去卫生间。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向同桌求助,同桌立刻陪着李代立往厕所跑,并仔细帮我整理好衣裤,说以后有事尽管叫,不用不好意思”李代立讲述。“诸如这些琐碎而又温暖的记忆还有很多,如今回想起来,仍然会心头暖热……”这让他大学时期他便萌生了一个信念——将来也要为残疾人朋友做一些事,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2008年,李代立加入了宝坻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在自强之后走上了助残之路。

刚到残联工作的时候,他赶上了二代残疾人证换发,新政策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出台。办公室里电话响个不停,甚至晚上值班都有残疾人打电话来核实:很多残疾人接到街镇通知申领补贴的电话时,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警惕“这不会是骗子吧?”。

他说,当时有位老大爷在电话里直叹气:“我腿脚不好几十年了,从没听说政府还给发补贴呀,你们可别糊弄我!”李代立听到这儿,心里酸酸的,心想一定要改变这种观念。他带着“明白纸”,采取现场办理申领补贴的方式,一个镇一个镇地跑。一个月内,他们跑遍24个街镇。

“为了让政策宣传到位,确保不落一人,我们想尽了办法。在社区活动上摆摊宣传,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甚至在大集上发传单。有位聋哑大哥,通过手语老师了解到通讯补贴后,使劲比画着‘谢谢’,眼里闪着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发钱发证,更是给他们的生活添一份踏实和希望。”李代立说。

从2009年换证到2011年启动居家托养,再到后来的取暖、水电气、通讯补贴,每一项政策落地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解释、奔波和坚持。这些年,凭借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的精神,他成为大家的“政策顾问”。

残疾人政策涵盖范围广、种类多,工作期间,李代立先后负责会计、人事、党建、宣传等,也参与了残疾人就业、康复、志愿服务等工作。可以说,他从事的工作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每一项任务都责任重大。每接触一项新的业务,他都认真对待,聚焦业务本领,在泥土里感知民意。

天津市惠民惠农“一卡通”服务平台每年最多涉及7.4万余人次的发放数据、1900余万元发放金额,李代立都会逐个人次核对,逐项表格敲击填写,确保零差错。而且,为了精准识别残疾人需求,李代立牵头建立天津市宝坻区困难残疾人需求数据库,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残疾人需求,提升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李代立的两个家

李代立说,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另一个是大家。问起李代立的家庭情况,了解到他的母亲患脑血栓瘫痪,他的两个儿子年龄也较小,李代立忙于工作,日常全靠妻子一人照料。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面对他们,李代立始终怀着“感同身受”之心,克服自身的身体缺陷,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他常常把大家放在第一位,选择把深夜留给待审的报表,把周末献给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家庭。“我有时候看着他们,愧疚感也会常常涌上心头。但是孩子们长大后一定会理解我的,这世上有比他们更需要爸爸的人。”李代立感慨说道。

2023年,李代立当选天津市宝坻区肢残人协会主席,更加积极组织各类助残活动,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有同样遭遇的残疾人朋友,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五年来,他组织并参与助残志愿服务220余场,惠及残疾人5万余人次。同时,在全国助残日、99公益日等重要节点,积极推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累计募集助残资金8万余元。

李代立用心干事,用爱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小岗位也有大作为”。

李代立说:“我的工作是琐碎的、重复的,甚至偶尔会感觉到委屈。但每当看到残疾人朋友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少跑一趟、多领一份补贴、生活多一分保障,我就觉得,再难也值得。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传递温暖。”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