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的大学生曝光了一个现状,就是一个宿舍里基本上已经没多少人认真准备考研了。有一个女孩子所在的宿舍,6个人全都在准备考编,连辅导员都竖起大拇指说现在的孩子还是懂事。原因就是现在考研确实不太划算。

考上名校又能怎样呢?还不是得再等两三年就业后再考编,所以一步到位考编就挺好。不过考研自然也有其理由,但是如何去选择、取舍就非常重要。



为何说考编不考“小”,考研不贪“大”?一位老领导解释清楚了

有的孩子一毕业不考公、不考研,照样能活得很好,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家境就能够承担得起他们做任何事情的风险和损失。还有的孩子是直接被父母安排到有编制的单位工作了,这些都不是我们该考虑的范畴。

普通孩子要考虑问题,必须在生存焦虑和资源有限性这双重压力下做出良好的策略和选择。有一位老领导曾经在网上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如今听来也发人深省,他觉得考编的时候千万不能以小唯美,而考研的时候又不能贪心求大。



如果再阐释一下就是考编不要去小城市、小地方或者小的单位,而考研的时候最好避开那些顶尖的院校,这似乎跟我们常理认知的不一样,普通人不就是应该追求更好的院校嘛,而且如果考编的话,大家为了避免过度的竞争,一般都会考小地方。

结果真相却是小城市考编的隐形成本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普通孩子没有优渥的家境,在小城市体制内的岗位,哪怕是通过考试考上去的,也往往会被默认存在人情社会这类规则。



于是很多考生在笔试阶段似乎轻松就能通过,可是到了面试和考察阶段却相当艰难,明明自己的分数也挺高,甚至有时候就差了区区0.01分,感觉好像是人家故意不让自己上的。在大城市,很多处级岗位的晋升通道相对比较透明,更依赖学生的能力,而不像小城镇那样依赖资历。

再者,小城市体制内工资低,房价却高,娱乐、社交资源都相当匮乏,大学生可以想象一下那样的未来生活环境,一眼就能望到头,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归宿吗?这与毕业前自己的期待完全形成了落差。



而考研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风险收益比

之所以不想让普通孩子盲目地去冲大院校,是因为说实话,现在的考研已经变成保研的赛场了。优秀的学生先通过保研,好的学校也先照顾保研学生,要么保本校,要么保外校且层次差不多的,都是导师直接面试考核学生。

不像考研那样,即便考上了,可能出身特别不好,但导师又没办法把他们刷下去,或者等考生好不容易到了面试阶段,却被导师和学校委婉地劝退了,自己又觉得特别不甘心。



平心而论,大家考研到底是为了啥?普通人家不就是期待对孩子就业能有帮助吗?可是如今名校的就业预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普通孩子哪怕考上顶尖院校,找工作也是一样难。如果原生家庭没办法提升地位和提供资源,只靠孩子自己努力,那么大多数人的归宿又变成了考编。

基础差的孩子准备考研本来就已经很难了,考985和211院校基本上就是去当“炮灰”。还有很多双非考生,就是因为本科期间科研经历不足而被刷下去,而211的学生哪怕分数低一点,但他能拿出自己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成果。



其实不管这些成果水不水,总是能获得很多导师的欢迎,人家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熟练工”,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