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州的风很大,雨也很大。
上班牛马人依旧要上班,但好歹有一处遮风避雨之处。
而没有家的流浪猫们,既因为下雨没有人喂养而饿肚子,也因为坏天气而加剧了生存困境。
△雨中的流浪猫
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想起流浪猫?
因为小前线这两天有个朋友找我吐槽,表示他们小区发了“禁止喂养流浪猫”的倡议书。
列举了一系列的喂养流浪猫可能发生的问题,还在最后表示,如果遇到流浪动物,可以跟物业反映,他们会积极采取措施。
至于是什么措施,我想很大概率是采取直接驱逐流浪动物的做法吧,因为这样既省时,又省事。
不过这份倡议书,没有得到所有业主的认可。他们有支持的,也有反对派,结果就是大家在业主群吵得不可开交,然后不了了之。
△持反对意见业主的依据
说到底,关于喂养流浪猫的态度,其实折射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人道主义与公共利益的激烈碰撞。
但我很想问,一刀切的禁止喂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禁止大家喂养流浪猫,的确能找出很多理由。
如流浪猫的聚集导致猫粮残渣、粪便污染环境,增加清洁负担。例如公园和小区因投喂行为导致卫生问题,需频繁清理。
还有流浪猫发情期叫声扰民,且可能抓伤居民,尤其是儿童,这也是大部分居民的顾虑。
而且在法律上,长期固定投喂可能被认定为“饲养行为”,需承担动物伤人责任。这也是物业发禁止喂养倡议书重要的依据。
还有一点就是,流浪猫繁殖速度加快,加剧种群扩张,可能威胁本地鸟类等野生动物等等。
△同意禁止喂养流浪猫的业主的依据
说实话,我能理解小区居民们的担忧,但更清楚“一刀切”的荒诞。
首先,当物业铲除所有投喂点时,流浪猫可能会开始翻找带刺的鱼骨、发霉的米饭。
广州疾控数据显示,2024年因误食有毒食物死亡的流浪猫同比上升37%。
更讽刺的是,禁喂令之下,可能会催生地下投喂,如果有人将剩饭藏在空调外机夹层,反而会滋生更多卫生隐患。
而且在法律层面,确实存在投喂者担责的判例,但关键在于长期定点喂养构成事实饲养关系。
而偶发性的投喂,就像给乞丐一碗粥,并不需要承担无限责任。
对于喂养流浪猫会引来猫群失控的顾虑,也忽略了流浪猫的困难生存处境。
仿佛只要有一口吃的,流浪猫就能无限繁殖并生存下来。
但实际上,很多公园包括小区,投喂的食物总是有限的,能做到每天投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再加上广州经常有坏天气,比如这几天的狂风暴雨,对于流浪猫而言,繁殖出来只是开始,能生存下去才不容易。
在这样的情况下,猫群失控这种情况发生,会有但不算大概率事件。
我觉得,流浪猫作为生命个体,生存权应受尊重。全面禁止投喂可能导致其饥饿、疾病甚至死亡。
反而科学投喂指引比简单禁止更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而且这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如荔湾的茶滘街引导居民在固定区域投喂,并联合专业机构开展绝育。
花都区的凯旋国际小区,也试点了“宠物守护者”组织,联合高校志愿者推进绝育,减少无序繁殖。
广州部分社区也引入了智能猫屋,通过“云投喂”和健康监测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推动绝育和领养。
不仅是小区,广州很多公园对于流浪猫的态度,也不是简单的禁止喂养与驱逐。
如越秀公园,在去年投放了60个“猫咪健康饭堂”。投放后发现游客会自发将水和食物放在猫咪饭堂里,这不仅显著减少了游客不文明投喂的现象,也进一步改善了流浪猫的生活条件。
还有珠江公园,这里更是广州著名的“猫咪迪士尼”,不仅推出出“珠江公园的猫”盲盒、明信片,收益反哺绝育基金,也多次举办了领养活动,帮流浪猫找到新家,更关键的是,这里猫咪的绝育率很高,猫群数量也比较稳定。
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救助流浪猫是有方式方法可以去探索的,不是非要驱逐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
△“珠江公园的猫”IP
当然,对于个人而言,喂养流浪猫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更要注意科学喂养。
1)注意定时不定点,最后避免在清晨/深夜投喂,选择工作日下午时段会比较好。
2)投喂流浪猫最好选择猫粮,不要给残羹剩饭。因为喂养剩菜剩饭(高油盐)既不利于流浪猫的健康,也容易吸引蚊虫,很不卫生。
3)不要直接将猫粮倒在地上给猫,很容易滋生细菌,会引发流浪猫的口炎等疾病,时间久了猫也不吃,浪费粮食也影响环境卫生,给清洁工作带来负担并且留下不好的印象,务必随手带走垃圾。
△喂养不当的流浪猫得了口炎,图源网络
我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对于流浪动物充满善意的人还是大多数的。
禁止喂养流浪猫的倡议虽出于公共管理考量,但也的确忽视了人道关怀与科学治理的可能性。
而且广州多个社区的实践表明,通过TNR、智能设施、社区公约和公众教育,能够兼顾动物保护与居民权益。
当前全国已有89个城市出台《养犬管理条例》,但流浪猫管理仍处立法空白。
在相关法律完善前,社区治理需在法治框架下平衡人道关怀与居民权益。
我还是觉得,真正的文明不在于驱逐多少流浪猫,而在于我们能否在这座水泥森林里,为脆弱生命留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