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位家长聊天,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但凡聊到孩子学习,总有人甩出“天生注定”的论调。比如,“我儿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人家那孩子是学霸基因!”类似的话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如果真这样,那我们这些父母岂不是摆设?难道孩子的人生剧本在受精卵形成时就盖棺定论了?要我说啊,这就跟种地一个道理——再好的种子撒在盐碱地里,能长出好庄稼才是见鬼了!
著名的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曾提出过激活孩子大脑有三大法宝:一是运动,二是阅读,至于第三个,估计很多人都没想到!
今儿就跟大家唠唠,咱要如何运用这些法宝,去激活孩子大脑无限的潜能。最最重要的一点:这些方法可现学现用,跟咱的背景学历和钱包都没关系!
01运动不是瞎折腾,但强度不够等于白忙活
那天回家电梯里碰到邻居也带娃上楼,孩子跟在后面有点无精打采。邻居突然吐槽说:“这孩子体质太差了,放学陪他在小区花园放风俩小时,可人家走几步就喊累。”
我瞅着孩子蔫头耷脑的样子,心里叹气——这恐怕不是运动量不够,而是运动方式出了问题!我知道,邻居说是带娃放风,其实她跟我之前一样,走几步就找个长椅坐下来,然后任由孩子自己玩。
所以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运动误区。去年我带孩子去测骨龄,情况有些不乐观。医生问起孩子的运动情况,我说,他每天放学在公园疯跑两小时。
不料医生笑了:“你们这属于无效运动。”我一怔,细问才知道,原来运动强度不够,大脑分泌的BND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就跟挤牙膏似的,根本达不到促进神经元生长的效果!
那怎样的运动才算是有效?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
- 婴儿:醒着的时候练习俯趴、翻身、爬行等,每天至少30分钟以上;
- 幼儿:外出散步或者户外玩耍,每天确保有3小时以上;
- 学龄前儿童:摸爬滚打或追赶之类的活动,每天3小时以上,其中包括1小时中高强度的运动;
- 小学生:自由玩耍或不以竞技为导向的运动,每天1小时以上,每周有3天肌肉骨骼强化运动;
- 中学生:具有社交性质的运动,项目不单一,每天1小时以上,每周有3天肌肉骨骼强化运动;
02 阅读不是认字,而是给大脑升级装置
有一次参加家长会,老师让分享育儿经验。我吭哧了半天,最后说了一句“就是多陪孩子阅读”。结果就有其他家长怼话:“我们孩子也看书啊,怎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这把我给问懵了——原来很多人把“阅读”理解成“读书认字”和“识字打卡”,这就好比咱把豪车当拖拉机开,有点暴殄天物了不是!
脑科学家做过一组实验:他们让两组孩子分别听故事和看绘本。结果你猜如何?看绘本的孩子,大脑活跃区域居然比听故事的多出30%!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阅读是“全感官作业”——孩子的眼睛要认字,脑子会想象画面,手指要翻页,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得联系上下文猜意思。这比单纯听故事复杂多了,就像给大脑安上一个“多核处理器”!
科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大脑接收信息最快的方式:人的眼睛能看668个字/分钟,说话最快只能250个字/分钟。而且,定期阅读能增强记忆功能,激活大脑中与情绪和认知相关的功能区域。
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家惯用一套“组合拳”:
- 环境渗透,我家沙发旁、餐桌、厕所里等几乎到处放书,只为给孩子打造“触手可及”的阅读空间;
- ,结合孩子的兴趣或课程选书,比如当他学习自然课时,阅读《昆虫记》,增强理解;
- 鼓励输出,我们经常邀孩子讲故事,让他分享自己阅读过的内容,能提高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 亲子共读,从婴儿开始共读绘本,结合多感官刺激,听、看、触摸等,激发兴趣并促进脑发育。
03游戏不是玩物丧志,而是脑力体操
自从带娃参加过一个亲子拓展营后,我发现一个扎心现象:那些在游戏中如鱼得水的孩子,脑子普遍更聪明。像我儿子班里的学霸,成绩好,也是辩论队队长,还是华容道比赛冠军。
哈佛大学跟踪研究过两组孩子:一组每天玩2小时社交游戏,另一组只做习题。三年后,游戏组的孩子在创造力测试中得分高出40%,解决问题速度快了25%。
脑科学原理:人在游戏中要处理大量的突发状况,就像给大脑加装了小马达,神经突触在这种刺激下会疯狂生长。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游戏才是最高级的脑力体操!
但是咱别把游戏理解狭义了,它可不是电子游戏之类。数据表明,每天玩2小时以上手游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比同龄人短37%。真正益智的游戏,需满足有互动、有规则、有挑战三个条件。
分享几种能让孩子越玩越聪明的游戏:
情景模拟:如用被子搭“水帘洞”,枕头磊“火山”,拿晾衣杆当“金箍棒”,全家陪娃演《西游记》新编。
逻辑推理:如玩“谁是卧底”,孩子会观察每一个人,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等分析谁是“内鬼”。
感统训练:如在瑜伽垫上贴数字贴纸,边玩“跳房子”边认单词;也可以用纸板托棉球玩“运输队”游戏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传达一个理念:这天下没有“笨”孩子,只有没用对方法的家长。运动、阅读和游戏,这就是激发孩子大脑活力的三把金钥匙,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看家长愿不愿意花心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