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哥尼亚位于南美洲大陆南部,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安第斯山脉将其一分为二,东面是阿根廷,干旱草原,狂风大作。西面是智利,山脉高耸、冰川纵横。
巴塔哥尼亚远离欧亚和北美人口密集区。极端的地理环境、半真半假的传说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全球户外旅行者心里引起无尽向往。
这里是地球最后的狂野之地,性情乖张,变幻莫测。在这里,你前一秒正在遭受它 的坏脾气,后一秒就能看到它的温柔内核。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你会再回到巴塔哥尼亚,一次又一次。
飞机就要降落了,我兴奋地趴在舷窗上,俯瞰布宜诺斯艾利斯沿岸的大西洋,没想到期待的蔚蓝色大洋竟然是黄色的。
不仅如此,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转机去巴塔哥尼亚,脚下大地的主调几乎被黄色独霸,光秃秃得不见人烟,这就是阿根廷干旱草原。由于安第斯山脉造成的雨影效应,山脉以东的巴塔哥尼亚干燥少雨,土壤贫瘠。虽被称作草原,但只覆盖了一些耐寒的低矮茅草,很多地方甚至寸草不生。而这片干旱草原占了巴塔哥尼亚地区的一大部分。
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干旱草原
埃尔卡拉法特是位于阿根廷湖畔的一个旅游重镇,从这里可以通往巴塔哥尼亚3个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智利的百内国家公园、阿根廷的罗斯罗伊峰和大名鼎鼎的莫雷诺大冰川。第一眼看到这个小镇很让我失望,它是一片散落在黄土坡上的低矮房屋群,简陋且没有任何亮眼的景观,尽管如此,在荒无人烟的干旱草原上,能见到这样一个镇子,还是让我很高兴。
从小镇向北去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要绕过巴塔哥尼亚地区最著名的两个大湖——阿根廷湖与韦德玛丽湖。这一路是干旱草原与湖区的过渡地带,树木仍然稀少,只有在稀稀落落的小片绿洲上才能见到几棵树和几户人家。这里大部分地区都是土黄色和红褐色的干旱台地,被季节性流水冲刷得千沟万壑。
阿根廷湖畔湿地
桑塔库鲁斯河是巴塔哥尼亚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它几乎是这片土黄色干旱大地上唯一有水的地方。河的两岸几乎见不到河畔植被带,绿色的河水与土黄色的大地之间没有任何过渡,形成截然的视觉反差,显得十分怪异。
这条大河就这样孤零零地匍匐在光秃秃的干漠上,没有绿茵的遮挡,也很少有支流的补充。它携两大湖的湖水,越过四百多公里干得冒烟的大地,不屈不挠地向前奔流,把冰原融水送进大西洋。
桑塔库鲁斯河
我来巴塔哥尼亚是为了奇峰和冰川,埃尔卡拉法特只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中转站。我有些无聊地在主街上闲逛,无意中走到了阿根廷湖畔。眼前的景色让我为之一振。
如果说干旱草原的荒芜刚刚颠覆了我对草原”水草肥美“的认知,那这一刻,我又被颠覆了回来。眼前,辽阔的大湖像蓝色的锦缎,一大片望不到边的湿地上,绿草茵茵如毯,野花绚烂如海,各种各样没见过的珍禽异鸟在花丛里徘徊。
阿根廷牧马人
远处的草甸上,一个带着宽边鸭舌帽的高乔牧马人正在招呼着他的马群。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带领着十几匹马儿穿行在草滩上。几只火烈鸟拍打着红白黑色相间的翅膀,从马队头顶飞过。一切都如梦如幻。
刚才还在干涸的黄土大漠上跋涉,转眼置身于这片湿地花海,我像忽然走入一个海市蜃楼,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巴塔哥尼亚竟有这样一幅百变的面孔。
查尔斯·达尔文是最早带着欣赏的目光来审视巴塔哥尼亚的人。他在自己周游世界的日记里写道:“每当我看过去拍摄的照片时,巴塔哥尼亚总是跳进我的脑海。是的,所有人都说这片辽阔的荒原是既邪恶可怕又没用的地方。但为什么我却对那里念念不忘?”
震撼的罗斯罗伊日出
说到巴塔哥尼亚的可怕,当属这里的狂风。来前,不只一个朋友提醒过我,巴塔哥尼亚不同寻常的大风。果然从我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大风就没怎么消停过。这里的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只有3000米,无法完全阻挡从西面的太平洋持续不断地吹来的,携带着大量暖湿汽流的大风。 山脉西侧,水汽变成了降雨,山脉东侧,极干的强风横扫草原台地。
牛在雪山脚下吃草
对于这大风,当地的印第安人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说:西班牙人占领这里时,抓住了一个印第安少年,让他说出金矿的地点,遭到了少年的拒绝。西班牙人决定杀害他,少年在临死前祈祷大神来救护,于是天神派大风过来拯救少年。
可是大风到处寻找,最终没能找到少年,因失望而暴躁,扬起飞沙走石。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会把窗子封起来,防止绝望的大风进来搜索。
干旱草原上的原驼
巴塔哥尼亚最常见的树木是南美山毛榉。它们能在肆虐的大风里屹立不倒,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大风的作品。在巴塔哥尼亚的所有地方,山毛榉都形象峥嵘,它们顺风伸出的枝干就像一条条疯狂的挣扎着的手臂。可以说,它们就是静止的狂风形态。
如果说平原上的大风让人弓腰90°才能行走,那山顶上的大风只会让人趴在地上不敢动。在攀登百内三塔峰和阿根廷的罗斯罗伊峰时,最后的冲刺都是在乱石滚滚的砾石陡坡上,真有把人刮下去的危险。
百内国家公园里的山毛榉林
徒步法国谷那天,大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百内角峰一路在望,它那黑色金刚钻头一样的峰形,带着不屈不挠的力量钻向蓝天。山巅笼罩的白色的薄云不断变化着,像舞动的轻纱,带着些许温柔。
起初风和日丽,一路阳光眀媚。后来越接近角峰,风力越大,扬起的沙石打得人脸生疼。往前方看,只见角峰下的山谷里已是黑压压阴云密布,大雨也紧跟着而来。我们已无退路。
角峰
不一会儿,脚下的山路就变成了小河。我们趟着水,在被吹得东倒西歪的树林和灌木丛中穿行,山下的野湖被狂风掀起一波波的大浪。头顶上传来一阵阵低沉的轰鸣,那是角峰的冰川和山石崩落的声音。没有退路的前行是无奈的,也是决绝的。我们顶着狂风暴雨向前,早已顾不上什么巴塔哥尼亚的美景。
几小时后,当我们浑身湿透,鼻青脸肿地返回码头时,湖畔还是风和日丽,小路边开满了南美特有的奇花异草。回头再看,角峰仍旧在蓝天下温柔地挥舞着白色的轻纱。而它脚下的法国谷里还是黑云翻滚,雨雾茫茫。我们刚才是不是做了一个噩梦?
巴塔哥尼亚南冰原的面积只占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十分之一,但这里集中了巴塔哥尼亚美景的精华。智利百内国家公园和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一南一北,位于国境线两侧,均以奇峰、冰川和美湖著称。
智利百内三塔深藏在群山之中,只有跋山涉水才能看到其雄伟壮丽。而 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的罗斯罗伊峰正好相反,在山下小镇埃尔查特伦的村口就能望到全貌,其 壮美绝不亚于百内三峰。
远望罗斯罗伊峰
攀登罗斯罗伊峰,登上第一个观景台,一抬头就被惊呆了。眼前好像打开了一面巨大的天幕,罗斯罗伊峰从天而降,无比清晰地出现在天幕上。一团像飞碟一样的巨大白云盘踞在它的山巅,为其罩上了神秘的气场。
如此神圣的画面竟让人有跪拜的冲动。此刻,几乎所有人都扔下了手上的登山杖和背包,不约而同地面向罗斯罗伊峰举起双臂,发出了心底的欢呼。
一群人欢呼并“拜见”罗斯罗伊峰
当我们沿着一条无数个“之”字组成的陡坡登上峰巅时,迎接我们的又是巴塔哥尼亚的大风,所有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弹。据说这是罗斯罗伊峰不满人们的打扰而使的下马威。这个花岗岩巨峰在云雾里时隐时现,脚下的融冰湖绿得像一块美玉。
攀登罗斯罗伊峰
除了奇峰,冰川也是巴塔哥尼亚不可替代的奇观。如果从空中飞越巴塔哥尼亚冰原,你会看到与干旱草原截然不同的景色:群山之巅,白雪皑皑,冰川纵横,犹如匍匐在山顶的冰雪巨蟒。在巨大冰川的前锋,大大小小的冰川湖点缀着大地,碧蓝翠绿,如同翡翠。其中最美的一个,当属阿根廷莫雷诺大冰川。
俯瞰百内 | ©力冰
如果你见过莫雷诺冰川的明信片标准照,那你一定记得它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气势恢弘的样子。
可惜我们去莫雷诺冰川的那天,天气阴沉,让人昏昏欲睡。导游为了活跃气氛,掏出了一个漂亮的小罐子,有点像捣蒜用的蒜臼,里面放着一个烟袋嘴样的小管儿,他说这是马黛茶。
这种漂亮的小罐子在阿根廷所有纪念品商店,几乎都陈列在最显要的位置。传统制作是把小葫芦掏空,在上缘和底部箍上金属环装饰加固,“烟袋嘴”是喝茶的吸管。
盛装马黛茶的漂亮容器 | ©视觉中国
马黛茶是南美人,特别是阿根廷人最喜爱的日常饮品,用巴拉圭冬青叶泡制,有提神、健身、改善睡眠和减肥的效果。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所以饮用时要与亲友共享。从主人开始,大家一口接一口地轮流喝。
我从旁边的人那里接了过来,咂了一小口,苦丝丝的茶水,带着植物叶子的清香,没什么特别的味道。
百内国家公园
离莫雷诺冰川越近,天阴沉得越厉害。到达第一个观景台时,还下起了雨,阴雨迷蒙,什么也看不到。大家心里说不出的沮丧。
主观景台建在一个半岛上,修建了多层观景栈道,让游人可以全方位地观赏冰川。率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高170米,宽5公里的冰雪高崖。在脚下湖水的侵蚀下,冰崖断面已经支离破碎,显得岌岌可危。冰体的断裂和崩塌时不时发生,湖里先激起一阵阵浪涌,随之漂浮出大片冰块和冰屑。
壮观的莫雷诺冰川
从整体上看,这道巨大的冰墙像是一个由千军万马组成的庞大冰雪军团,势不可挡地从雨雾弥漫的上游走来。排在最前列的是脆弱但雄风仍在的大小冰峰们,它们簇拥在一起相互支撑、相互扶持,让冰雪军团屹立不倒,有一种难言的悲壮。
被销蚀得奇异峥嵘的冰峰们变成了燃烧着的蓝色火苗,它们的裂缝和沟壑里闪烁着明暗不同的蓝光,有声有形地燃烧着。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熊熊燃烧的蓝色火焰。
阴沉天空下, 莫雷诺冰川没有明信片上的经典光芒, 它带着蓝色的纯冰从巴塔哥尼亚冰原走来,在这里化身为阿根廷湖水,再向着遥远的大西洋奔去。
罗斯罗伊峰的日出
从莫雷诺冰川返回埃尔卡拉法特镇的路上,我们再次在阿根廷湖畔停留。导游指着一丛开着小黄花的灌木告诉我们:它的名字叫卡拉法特,巴塔哥尼亚最普通也是最有名的植物。
围绕着卡拉法特,有很多版本罗曼蒂克的传说。无论故事怎样讲,结论都是一个,那就是“勿忘我”,相传吃了它的浆果的人,再也不会忘记这里,总有一天会再回到巴塔哥尼亚来。
可惜现在还没到卡拉法特的结果季节。那又怎样呢?即使不吃卡拉法特浆果,我们肯定还会再来巴塔哥尼亚的。在这个户外天堂里,还有那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呢。
编辑/LIli、Tasia
文/秦昭
图/秦昭、力冰、视觉中国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