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老同学@程辉发了一条朋友圈,引发了同学群对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探讨。
本以为这又会是一场激烈的唇舌之战,没想到这次竟然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上海、深圳,曾经光芒四射的两大一线城市,如今正经历着诡异的蜕变:
陆家嘴的江景豪宅旁,外卖员们挤在月租仅500元的棚户区。
深南科技园人才公寓点灯率不高,但隔壁的城中村握手楼却每晚都热闹非凡。
恒隆广场的LV门店冷冷清清,街角的“一元购”快消店却天天排满了长队……
这些景象的背后却藏着三大怪象,开始逐步蔓延,且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01
千万豪宅与贫民窟“共生”
大城市核心区房价收入比高达100:1,相当于普通打工人不吃不喝起码要100年才能买得起核心区一套房。而一墙之隔的城中村租金却在“跌跌不休”。
比如上海前滩,不少豪宅单价突破25万/㎡,有钱人品尝着上万元一口的红酒,站在前海深圳湾一号的窗前惬意地俯瞰夜景。而旁边的城中村大排档里,打工人却在为6元一份的炒粉讨价还价。
豪宅与贫民窟,如孪生兄弟般紧紧相邻,一墙之隔,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其实是楼市财政畸形发展的结果。城市运营把核心地块高价出让给开发商,却将拆迁成本转嫁给城中村改造,最终造成了“豪宅区吸血,贫民窟造血”的恶性循环。
.02
大城市户籍门槛下降,人口却加速逃离
为了“抢人”,这两年四个一线城市的户籍门槛已经开始大降。上海将落户门槛降到了“双一流本科直接落户”。广州7个行政区内,拥有合法产权住宅房屋且在广州连续缴纳社保满1年,就可申请入户。花都更是传出买房就送准户口的信号。
大城市高高在上的姿态动摇了,但年轻人似乎并不买账。资料显示,2024年上海总人口少了7.2万人,户籍常住人口增加了16.6万,但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了23.8万。其他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人口外流。
为啥很多人都离开一线城市?
一方面收入增速放缓,但居住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制造业持续外迁,蓝领岗位减少,加上金融业裁员潮等因素,加剧了人口外流。
说白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城市生活”失去兴趣,正如张雪峰说的,“大城市再好也非你之地”。“这里不再是梦想之地,而是绞肉机。”
.03
奢侈品门店冷冷清清,一元店热闹非凡
这两年,大城市的门店销售,也与过去截然不同。各路奢侈品旗舰店客流量降到单数,曾经人满为患的恒隆广场Gucci门店悄然关闭,而隔壁某小品牌推出的“5元专区”,却单日营业额突破百万。
比如深圳Costco开市客开业当天会员开卡数量超14万人,万象城的爱马仕专卖店周销量却创下了三年新低。
这种极端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财富效应的坍塌。
2024年,一线城市法拍房数量激增35%,几年前的千万身价,一夜间沦为负资产老赖。中产们为了“保命”,只能疯狂压缩开支、“降级消费”。
.04
三大怪像的背后真相
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正在失控——钱给了不缺钱的人,爱给了不缺爱的人,好运给了运气好的人,厄运专找苦命人。
为啥会这样?
①某些利益集团拿走了大部分城市发展红利,制造业外迁又让普通劳动者没了上升的机会。
比如上海陆家嘴,金融从业者年薪百万,但整个城市的底层服务人员月薪不超6000元。
②高运行成本把实体产业都逼走了。比如深圳南山区,写字楼空置率突破30%,物业费却年年上涨,扛不住压力,企业也在加速逃离。
③新生代年轻人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年轻人不再愿意为牌溢价买单,反而越来越追求性价比。LVMH财报显示,2024年中国区客单价下降35%,但购买频次却提升了20%。“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成了当前年轻人的消费新准则。
总之,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而上海、深圳的这三大怪象,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后的集体阵痛。
而眼下,这些大城市,唯有挤掉泡沫,返回本质。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梦想之地”!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