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倾巢而出拦截俄罗斯油轮,几乎同一时间,又向台当局抛去橄榄枝,这个欧洲小国同时叫板中俄,只为得到美国回报?

参考消息报道称,日前,爱沙尼亚海军出动仅有的主力——一架AW139直升机、一架M28“空中卡车”巡逻机和“拉朱”号巡逻艇,试图在芬兰湾国际水域拦截悬挂加蓬国旗的俄罗斯油轮“美洲虎”号。

当时,这艘船正驶向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港,爱沙尼亚要求其改道,但船员直接拒绝要求。

对此,爱沙尼亚巡逻艇在油轮船头反复穿梭,甚至两次尝试登船,但“美洲虎”号突然加速突围。

眼看行动失败,爱沙尼亚呼叫北约支援。

驻扎在阿马里的葡萄牙F-16战机迅速升空,可俄军的反应更迅猛——一架苏-35S开着加力冲向F-16,完全无视爱沙尼亚空管警告。

最终,北约飞行员选择退让,俄军战机成功护航油轮脱险。

这场冲突暴露了爱沙尼亚军力的孱弱:全国海军仅300人,舰艇只有北约二手的4艘扫雷舰和2艘二手巡逻艇,空军更是依赖北约“看家”。

此外,北约的“代理人困境”在此次事件中也暴露无遗。

尽管葡萄牙F-16以“波罗的海空中警戒”名义升空支援,但面对俄军战机的强硬姿态,北约飞行员最终选择退避。



这种“有限介入”恰恰折射出北约的尴尬——既需要爱沙尼亚这类前线国家挑衅俄罗斯,又不愿直接触发集体防御条款。

当然,要注意的是,虽然北约拦截失败,但以俄罗斯的行事风格,必然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

果然,仅在4天后,俄方就以“穿越领海”为由,扣押了爱沙尼亚“绿色钦佩”号油轮。

这艘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船只当时正运输页岩油前往荷兰,美国《彭博社》称,俄方甚至“礼貌性”通报了北约,摆明是针对此前事件的精准反击。

爱沙尼亚外长无奈承认:“这可能与我们骚扰俄罗斯影子舰队有关。”

而更让爱沙尼亚担忧的是,其关键港口锡拉迈港每月有30艘油轮通行,若俄罗斯持续封锁拦截,其经济命脉将遭重创。

这也暴露出小国战略的致命短板——既想借北约威风扣押俄油轮,又无力承受大国反制。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人口仅130多万的小国,在反俄的同时,还要反华。

据台媒报道称,赖清德就职1周年之际,爱沙尼亚公然邀请台当局参加波罗的海国防安全论坛。

随后,在赖清德的授意下,台安全机构副秘书长林飞帆高调出席了该论坛,还在会上大肆鼓吹“对抗大陆”。

而爱沙尼亚防务机构更与台当局签署两项合作备忘录,其航太产业理事甚至妄称要共建“非红供应链”,将台湾称为“理念相近伙伴”。



对此,中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直接警告:“台独”翻不了天成不了事。

这种激怒中国的举动,也让人想起当年的立陶宛,爱沙尼亚的行为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绝对不会容忍。

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当局设立“代表处”后,中方不仅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更切断直达中欧班列,致其损失数亿欧元。

如今中国是爱沙尼亚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其首都塔林港更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若执意挑衅,爱沙尼亚的航运、科技产业将首当其冲受损。

参考对立陶宛的制裁模板,中国可能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召回大使,爱沙尼亚也将失去中国的投资,也就意味着失去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爱沙尼亚冒着风险打出“台湾牌”的挑衅背后,必然藏着美国的影子。

作为北约最东端的成员国,它近年跟风炒作“中国威胁论”,很可能是美国以增加驻军或经济援助为诱饵,怂恿其打“台湾牌”。

而民进党当局的“政治献金”或许也起了作用——毕竟立陶宛当年收钱办事的套路早已不是秘密。

也就是说,爱沙尼亚反华的举动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利益交换,但本可以搭上中国经济快车,却非要加入美国“反华圈”的行为,显然是一个昏招。

说到底,爱沙尼亚还是在充当美国和北约反华、反俄的马前卒。



现在,因为俄乌战争,俄罗斯和北约处于紧张状态,而美国在经济上的对手则是中国,大打关税战,散播中国威胁论,就是希望以此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为了换来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不惜支援乌克兰,冻结爱沙尼亚境内的俄罗斯财产;多次发布反华言论、勾连台当局,其实就是在向美国及北约表忠心。

但是,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与虎谋皮”最终只能是两头落空。俄军扣押油轮已证明其军事冒险的代价,而经济上依附中国的现实更不容忽视。

当大国博弈之时,小国最好的选择是保持独立,而对爱沙尼亚来说,它正主动把自己变成“战场”。

现在就是,立陶宛被打击的后劲还没缓过来,爱沙尼亚就急着冲上前了。说句实话,有些路走不通,硬走只会让自己更难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