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关于水果的流言就层出不穷,什么“草莓空心、长得奇形怪状,个头比鸡蛋都大,肯定是用了膨大剂!”“特别甜的西瓜都注射了甜蜜素,吃了致癌!”“切开甜瓜、番茄,种子居然发芽了,太吓人了,这就是生长调节剂的危害!”“果园喷洒了生长调节剂,这可是农药,吃多了中毒!”感觉吃到嘴里的水果瞬间不香了。
这些听起来有害的“剂”、“素”,真的造成了水果的怪异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集中聊一下。
长得张牙舞爪的草莓
是不是用了“膨大剂”?
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传言里,“膨大剂”出现的频率最高,有时它也被叫做“催大剂”。它是对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等功能的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俗称,常用的有氯吡脲、噻苯隆、赤霉酸、细胞分裂素等。
很多人爱吃的草莓,被视为膨大剂发挥作用的主要对象。特别在买到空心草莓,或是奇形怪状的“畸形”草莓时,忍不住心里犯嘀咕,觉得是膨大剂在作怪。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其实,通常果农只在草莓开花前喷洒细胞分裂素,在结果后就不再施加了,因为它会使草莓表皮变薄、易破,果肉水分过多,不利于采摘和运输,得不偿失。
草莓空心是几个方面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有的品种的果肉密度较低,成熟后容易出现空心现象。另外,在草莓的快速生长期如果水分不足或者缺乏微量元素,影响局部果肉发育,或是采收太晚,也会导致空心。
“畸形”草莓的形成,同样有多种原因,比如开花时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授粉,导致果实发育不良;草莓大多在温室里反季节栽培,蜜蜂等授粉昆虫很难发挥作用,自花授粉产生畸形果的概率比异花授粉要高;施加氮肥过多,让枝叶过度繁茂,影响通风透光,也会促使形成畸形果。
但大多数空心、畸形的草莓并不影响食用,如果是违规使用了过量膨大剂,草莓膨大而且颜色会青红分明、果肉松散,味道很淡,和正常大的草莓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图丨Wikimedia
现在的水果比过去甜
是打了甜蜜素吗?
甜蜜素的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只能应用于食品添加剂,但不能作用于农业生产。甜蜜素可溶于水,但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葡萄、苹果等水果的果皮通常有致密的蜡层,即使将它喷洒在果实表面也很难渗透到果肉里,草莓直接接触到甜蜜素更是会导致变质。
那么,给西瓜“打针”注射甜蜜素是否可行?因为西瓜内部的压力,想要将东西注射进去难度是非常大的。一旦针孔扎进果皮,会破坏植物细胞壁,让细胞液流出,不仅无法让甜蜜素均匀扩散到果实的所有位置,还会因为针眼的存在导致水果腐坏,得不偿失。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水果越来越甜,是长期育种选择的结果。通过育种技术,不断筛选、培育优质品种,让它的“后代”甜度逐渐上升。另外,日益发展的农业技术也会为水果“催甜”,比如科学化开展水肥管理,促进果实大量积累糖分。这一系列操作里,当然更没有甜蜜素的事儿了。
种子在果实里发芽了
是不是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不少人可能遇到过这种现象:甜瓜、番茄、南瓜等果实的表面毫无异常,切开一看,里面居然诡异地长出了许多小芽,甚至有的草莓种子会在果实表面长出小绿叶,看着让人头皮发麻。这会不会是生长调节剂滥用的结果?
发芽的草莓丨Wikimedia
其实,这种现象在植物界并不罕见。在果实脱离母体前,种子已萌发成幼苗,由于与哺乳动物的胎生方式相似,叫做种子的胚胎萌发,简称“胎萌”。
出现这种现象,通常与环境的突发性刺激有关,比如果实所处的外界环境温度忽然发生改变,让种子的休眠被打破,借助果实内部的水分、空气开始发芽。有时也受到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的调控作用,当脱落酸浓度降低时会缩短种子的休眠期。发生胎萌的果实虽然基本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但因为水分、糖分被消耗,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不建议再吃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农药
用在水果上会不会让人中毒?
植物生长调节剂又名“植物外源性激素”。同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水果的影响不同,对同一种水果的具体影响也会因调节剂浓度、施用时间而出现变化。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坐果率,让果实增加重量、个头更大、颜色更鲜艳、味道更甜,提早成熟或者更耐贮存性,从而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作用。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有人会对“激素”二字感到害怕。但植物外源性激素只能促进或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增长,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动物细胞不具备植物激素的受体和植物激素信号传递网络途径,因此植物激素并不能作用于人体。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我国属于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农药按毒性分为极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五级,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低毒或微毒。
如果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物可能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就规定了多种果蔬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量。
但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存在“跨领域滥用”现象。我国《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凡在国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注册。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有果农将未被注册应用于水果种植的生长调节剂喷洒到果树上,可能会导致浓度超标。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规范管理,才能让大家吃得更放心。
参考文献
[1]李瑞1,黎振源1,洪先龙1,赵希娟1,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果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
[2]李思蒙,金芬.水果中3种常用“膨大剂”的国内外登记及限量标准解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4,(第3期).
[3]郗旺.西红柿籽发芽是被辐射了?[J].健康博览,2014,(第12期).
[4]彭舒婷.草莓“空心”是使用了膨大剂吗[J].发明与创新,2025,(第14期).
[5]张会芳.草莓畸形果类型、形成原因及综合防治[J].东南园艺,2016,(第5期).
策划制作
作者丨瑶华 中国科普作协会员
审核丨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策划丨甄曦
责编丨甄曦
审核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