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刚刚结束,美国就对中国祭出了三大杀招。

可以说,美国的做法充分暴露了他们真实的心思。

与此同时,美国的论坛上也已经嗨了,认为中国已经输掉了关税战......

美国的“杀招”

5月10日上午,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开启。

这是自4月美国单方面提高对华关税并引发中方强烈反制之后,双方首次就相关问题进行面对面接触。

第一天的会谈持续了整整八个小时,谈判强度之高,可见一斑。

整个会谈持续了两天,5月11日继续进行。

外界普遍认为,这次会晤对稳定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瑞士联邦副主席帕姆兰公开表示,只要中美愿意坐下来对话,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也在9日发表声明指出,总干事伊维拉认为中美此番沟通,标志着双方在努力化解贸易摩擦,具有建设性,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意义重大。

5月12日,中美联合发布了会谈声明。

声明确认,双方在部分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且对此前一些关税措施做出了调整。

同时,双方也一致同意设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由双方牵头人定期就各自关切的问题持续沟通。

这对于稳定双边经贸关系,无疑是一个正面信号。

但就在谈判落地、对话机制刚刚确立之际,美国国内却接连抛出针对中国的三项重磅威胁,让外界对美方的真实态度产生质疑。

第一招来自特朗普本人的直接表态。

当被问到如果90天内中美未能就关税问题达成进一步协议,美国是否会将对华关税恢复至145%时,特朗普的回答耐人寻味。


他虽否认会完全恢复至之前的极限水平,但明确指出——关税“将明显高于现在的水平”。

第二招则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最新动作。

5月14日,美方以“防止技术外流”为由,正式废除了拜登政府时期关于人工智能技术扩散的相关规则,并同步推出一套更为严格的出口管控措施。

这一新规重点加强对全球半导体流通的限制,并在措施中明确提及了中国企业华为以及整个中国AI产业链,显示出其打击目标直指中国科技核心。

第三招紧随其后。

美方警告称,任何将美国AI芯片用于中国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推理的行为主体,都可能面临“潜在后果”。

很显然,在与中国握手言和这件事情上,美国的诚意和真心到底有多少,仍然值得怀疑。

但是,美国现在的舆论场却相当“自信”......

美国人的自信

中美刚刚在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不久,美国国内一些舆论场却迅速给出了结论。

在美国社交问答平台Quora上,有人发起了一个讨论话题:“不管中国是否承认,他们是否已经输掉了关税战?”

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就引发了不少美国网民的热烈回应。

显然,不少美国人坚信这场关税博弈的胜利者是美国,而中国已经败下阵来。

这样的观点流露出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但这种“胜利者姿态”背后,真的站得住脚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自今年4月初特朗普政府突然掀起新一轮关税攻势以来,真正陷入多重困境的恰恰是美国自己。


最先发出警告的,是国际社会。

4月3日,法新社报道称,美国对中国的全面加税立即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弹。

欧盟方面毫不客气地表态称,这些单边措施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实质性打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说,这类做法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布鲁塞尔已经准备好展开反制,同时也呼吁继续谈判,以避免事态升级。

这种公开的谴责,不仅说明美国此举并不被盟友支持,也进一步突显出其在全球体系中的孤立处境。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反对声更是一波接一波。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就表示,目前政府宣布的关税加征幅度已经超出市场预期,很可能在短期内推高通胀。


如果供应链出现波动,甚至会让这种物价上涨持续更久。

他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根据耶鲁大学的预算实验室预测,仅服装一项,价格可能暴涨超过60%,而基础药品和食品的价格也预计将有明显上调。

这些涨价影响的是每一个普通美国消费者的生活,直接削弱了民众的购买力和信心。

不仅如此,就连地方政府也开始“造反”。

4月16日,加州州长纽森宣布将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原因就是这些政策将严重冲击加州本地经济。

民众对高物价的不满、对经济前景的焦虑,使得关税政策成为舆论焦点,也成为政治争议的导火索。

相比之下,中国则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和政策稳定性。

面对美方的突然施压,中国并未慌乱应对,而是稳步推进反制措施和多边协调。

这种冷静和从容,与美国国内一片混乱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美方舆论中“关税战美国完胜”的论调,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叙事罢了!

参考资料:

中美经贸高层在瑞士举行会谈——环球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