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凌风
来源 | 广告案例精选(ID:ad2829)
2025年的咖啡行业,已经卷到连“洗澡水”都能做成一门生意了。
提到澡堂,想必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沐浴、搓澡等放松的地方,就是那个雾气氤氲、水声哗啦、大爷们泡得满脸通红的传统澡堂。
当"搓澡文化"撞上"咖啡浪潮",咖啡圈的内卷已经让人看不懂了。有的品牌已经开始在澡堂里开咖啡店了,甚至玩起了主题概念。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里,一家名为“清华池”的咖啡店,凭借“澡堂主题”成功出圈,设计可以用“炸裂眼球”来形容。
1
澡堂里开咖啡店?
这设计太颠了!
别的咖啡店主打一个精致文艺范儿,而这家咖啡店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剑走偏锋,怎么接地气怎么来。
这家“澡堂咖啡”不管是整体装修设计还是产品命名,都和我们熟知的澡堂子元素紧密挂钩。
从复古马赛克瓷砖、淋浴喷头装饰,到拔火罐雕塑、头顶悬挂的仿真脚丫子,这家店几乎1:1还原了老北京澡堂的场景。
走进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二层的"和平菓局",你会怀疑自己穿越到了80年代的老北京胡同——副食店、绿皮火车、斑驳的砖墙。
而在这片怀旧天地里,最炸裂的存在莫过于那家挂着"男宾入口"招牌的清华池咖啡店,直接把老北京澡堂子风搬进了咖啡店。
推开门的那一刻,视觉冲击让你仿佛瞬间穿越到了老北京的公共澡堂。
卡座设计成了淋浴区,复古的马赛克瓷砖铺满墙面,那熟悉的蓝白色调,淋浴喷头装饰随处可见。
虽然它们不会真的喷出热水,但却成功营造出了一种在澡堂的错觉。
水池改造成的下沉式座位区,让你有一种走进了澡堂子的实感。
除了有下沉式浴池外、还有净面、刮痧、拔罐的隔间。
还挂着“掏耳”"刮痧""搓澡""净面"等服务的指示牌。
墙上还悬挂着浴袍和澡堂拖鞋,真实到让你幻视以为来到了老北京大澡堂,甚至可能想原地搓个澡。
巨大的"浴"字高悬头顶,最“辣眼睛”的莫过于店内还有一个拔火罐雕塑,一个胖大叔趴在那儿,背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个火罐,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乍一看给人吓一跳,逼真程度像极了真有个胖大叔趴那儿搓澡拔罐。
最绝的是泳池底还改造成空间展示区,供客人拍照,头顶是一排仿真脚丫子装饰,仿佛在说:"喝咖啡吗?先来搓个脚!"
咱就是说,装置可以冷门,但不可以邪门,这是要吓死谁!
这家澡堂咖啡店,有一种不顾人死活的疯感,真的把洗浴文化的松弛感直接拉满,澡堂文化算被你玩明白了。
“让你搞艺术没让你搞抽象”
网友们蚌埠住了,“有一种厕所里开饭店的感觉”
“老板以前可能干洗浴的”
网友们思路打开:下一个也可以是厕所主题,也可以是精神病院~
2
咖啡命名“洗澡水”
将"澡堂风"进行到底
不光主题是澡堂元素,这家店的饮品和甜品也是都以澡堂子里的名词来命名,势必要将“澡堂风”贯彻到底。
咖啡名一个比一个离谱和接地气,让你点单时不好意思开口。
比如一款黑芝麻拿铁,居然被取名为 “皴”读作皴(cūn),北京话是皮肤上的泥垢,这名字用来形容咖啡,瞬间让人食欲全无。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搓澡时掉落的皮肤污垢,直接yue出声来。
柠檬蓝柑气泡水被直接叫做 “洗澡水”,这名字真是简单粗暴,网友直呼:这真的不是用洗澡水泡的咖啡吗?
想象一下,你点了一杯 “洗澡水”,端上来的时候,那蓝色的气泡水在透明杯子里冒着泡,真的就像刚放出来的洗澡水一样,这视觉冲击,绝了。
网友:“喝一口,感觉自己被搓了一遍”。
饭缩力满满,这是能说的吗?
还有一款紫罗兰风味拿铁,直接被命名为 “沐浴露”,至于味道嘛,据说是紫罗兰风味的,不敢睁开眼希望是我的幻觉。
还有的饮品被命名为“胡同串子”和“泡澡鸭”。
不仅饮品,连甜品的造型都是肥皂和毛巾卷。
这款奥利奥甜品命名为毛巾卷,造型像极了搓澡用的毛巾。
还有香皂造型的慕斯蛋糕,直接让人怀疑人生。
一块块精致的 “香皂” 摆在甜品柜里,乍一看,还以为是真的香皂呢。这些香皂蛋糕,不仅外观做得像,就连包装也模仿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走进了一家澡堂小卖部。
除了香皂蛋糕,还有一款名为 “死皮咖啡” 的甜品,这名字,真的是让人头皮发麻。
取餐号牌也别具一格,采用了澡堂手牌的形式,店员叫号都是男宾几号,女宾几号。
想象一下,当店员喊出 “男宾 08 号,您的咖啡好了” 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自己不是在咖啡店,而是在澡堂等待搓澡的奇妙感觉。
甚至连店员都穿着浴袍、戴着搓澡头巾。
当精品咖啡还在强调"蓝山风味""日晒处理"时,澡堂咖啡直接用"洗澡水"解构了咖啡的精英形象。这种极致反差的“土酷美学”差异度直接拉满,成功让年轻人一边喊着“恶心”,一边排队3小时打卡。
在高峰期,一小时内就能涌入 200 多人,甚至有顾客为了体验一杯 “洗澡水” 咖啡,不惜排队数小时。
网友直呼:“这世界终究是颠了!”
这直白的设计,让人怀疑是不是本来就是澡堂改装的,装修费都省了。
3
极致反差成打卡热点
服务品质却遭诟病
清华池咖啡店之所以火爆,本质上是一场“猎奇经济学”的胜利。趣味性和话题度拉满。
首先是咖啡店以老北京澡堂文化为内容主线,让人耳目一新。很多00后、非北京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北京以前澡堂子是什么样,比较新奇。
空间设计更是高度还原澡堂文化,淋浴区变卡座,头顶挂脚丫,拔火罐雕塑当装饰……这种“咖啡+澡堂”的荒诞组合,天然具备社交传播性。
其次是命名营销,“皴”“洗澡水”“死皮咖啡”等重口味名字,精准踩中年轻人的恶趣味心理,甚至有人专门为了拍“洗澡水”咖啡发朋友圈。
另外是仪式感拉满,从进门到离店,每个环节都强化“澡堂仪式感”——取号用手牌、饮品用浴缸杯、咖啡是“洗澡水”,甜品是香皂造型,让消费者全程沉浸式“搓澡”。
当代年轻人去澡堂咖啡,根本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为了猎奇,打卡发圈。
尽管流量大,但清华池咖啡真正消费的人却极少,这也暴露了网红店的通病:
一方面是设计问题:整个空间设计是纯直男视角,像极了真正的大澡堂子,但女生不太愿意和这些浴池、胖大叔雕塑和脚丫子装置合照,因为并不雅。因此前往的年轻人拍照的多,合照的少。
还有个问题是,产品少又普通,甚至有点敷衍,且被指品控不稳:同一款"沐浴露拿铁",五次能喝出三种甜度,因此复购率低。
另一个问题是服务:比如店员埋头做事,没有人热情招待,没有任何互动,而且叫号混乱、出品慢,有顾客吐槽“等一杯‘洗澡水’比搓澡还久”。
清华池咖啡若想避免成为"一次性打卡点",必须在基础体验上下功夫——毕竟没人愿意为了一杯喝不到的"洗澡水"生三小时闷气。
另外,将澡堂文化和咖啡饮品挂钩,降低了消费者食欲,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装修环境和产品命名让人瞬间丧失食欲。适度玩梗能引爆传播,但“皴”“死皮”等命名可能劝退普通消费者。
甚至还有人爆料这地方原来是个卫生间,卫生问题堪忧。
在这个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像 “清华池” 这样的主题咖啡店,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创意,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这一点值得肯定。
但在追求新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服务和品质的重要性。毕竟,消费者来咖啡店,不仅是为了体验新奇的环境,更希望能喝到一杯好喝的咖啡,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如果只靠噱头,而没有真正的实力支撑,那么即使再火爆,也难以长久。
不过,网友连退路都想好了,开不下去了,就真的改澡堂吧。
当咖啡师穿上浴袍,当拿铁被叫作“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届消费者,真的越来越喜欢猎奇尝鲜了。
从上海BATHE到北京清华池,澡堂咖啡的爆火揭示了新消费的底层逻辑:
咖啡店不再是饮品店,也可以是主题乐园,比如法律咖啡馆的“传票杯套”、乐高咖啡馆的积木墙等等。
情绪即刚需,Z世代愿为“荒诞快乐”付费,将“洗澡水”咖啡边发社交平台,能获得大量点赞。
最后说个冷知识:真正的"清华池"其实是北京百年老字号澡堂,以修脚技艺闻名,还差点申遗成功。如今它的"精神续作"在咖啡杯里复活,这波跨界,比用咖啡泡脚还让人猝不及防。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告案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