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赏阅谷万华女士长篇小说《进城》

(文/陈红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唐·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所达出来的坚韧不拔和对未来充满期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表达的对前途的豁达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古人充满智慧的诗句,影响着后来人改善命运的决心。

为了改善个人或家族命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入世观,常让农村里的人们选择努力进城,进城发展常被赋予很多期望。山沟里面的百姓常常希望翻过一座座山头,跑到山的外面去见见世面,寻找机会,改善生活;农村里的人们期望走进镇里,迈进城里,以实现安家乐业;小城的人选择往大城市跑,以便获得更多的机会,让命运的齿轮转得更快。城市作为某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魔力不言而喻。城市在为百姓提供更多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在演绎着诸多奋斗者的励志故事,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建设城市、扎根城里的故事。

长篇小说《进城》,为安徽省马鞍山市60后女作家谷万华老师精心创作,此书以时间为主轴,向我们展示着:长江中下游某村落里的陈氏家族为了改善家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由农村走进城市,由农民蜕变成市民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是历史的记录,是时代的印记,是农民进城的一场自发运动,是农民朋友努力奋进的缩影。



《进城》一书,收到已近两个月,由于琐事缠身,只能抽时间拜读,直到近日才阅读完。小说里面的主人翁四六(大号陈定贤)和月儿,作为向进城发起“进攻”的第一代人,在一次看似简单却又略显谨慎、庄重的家庭会议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启动了进城的齿轮,这一启动便是不息;陈家的第二代人陈涛和春杏,接着在“攻城”的曲折中努力着。小说的结果还是圆满的,也符合中国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品质,经过两代的努力,陈家人终于在江苏无锡安居乐业,成了新无锡人,实现了第三代人志鹏、志成、志远在无锡这座经济发达的新一线城市里安心读书的美丽画卷。用小说中作者的描述:“无锡,陈家已与之融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割了。”

当然了,小说也写到了进城的不容易,在第一代人陈定贤和月儿进城的过程中,出现了月儿因劳累、思念家中的留守儿童导致了精神出现障碍,屋漏偏遭连阴雨,在月儿回家养病过程中,为了多赚点钱,出去做临工,导致没顾上照顾小孩,女儿小文在与小伙伴一起到水塘里找菱角的过程中溺水而亡。第二代人陈涛和春杏在进城奋斗的过程中,前进中充满着曲折,正所谓“攻城容易”,“守城难”。城市里不缺少机会,努力的人总会给点希望,但同样在灯红酒绿中也不缺乏各种诱惑。陈涛同样未能抵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未能抵御住城市里的鬼魅魍魉,先是简单的纹身,后来竟然染上了吸毒,当然也伴有婚外情,与娱乐场所的服务员们打情骂俏和窃窃私会,终而由一个水电装饰工程的项目经理沦落进了戒毒所。这些进城过程中的血泪史,难道仅仅是小说而已吗?恐怕不缺乏现实的影子,进城的过程中,背井离乡的心酸我是有体会的,城里的酒绿灯红也曾经让我迷惑过,人生路漫漫,体会过会更有感触,所以,有些写实性较强的小说常会被当成历史的补充,毕竟小说反映着某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着某一个时代的文化表现、人物的时代性格和时代遭遇。

因我也是农民子弟,在认真拜读完《进城》后,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深有体会,深知:对普通农民来说,由城市走进农村是多么的不容易。当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一股春风吹向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进城似乎成了一场全民运动。那场被城市发展机会吸引,不自觉地农民进城运动,似乎有某种推手,让农民们纷纷抛下农田、背井离乡,一股脑地往城里跑。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成为了外来人口扎堆进入的首选之地。因市场规律造成的这场不自觉的进城运动,收获是双向的:低廉的人工成本,使得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崛地而起,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完善和发展,无不得益于农民进城这一人口红利;农民手里的钞票变得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干脆由农民蜕变成市民,在城市里赚的钱又回到了城市,甚至多数人是贷款买房,进一步催生了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出现了房价一夜翻倍的怪现象,终而导致了某些城市里的一套房子可能倾注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未来的生活透资。

当然,这场轰轰烈烈地进城运动,也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导致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如今某些地方,村子里很难听到鸡鸣狗吠,乡村烟火气受到了严重损伤。或许上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提出了家庭农场建设政策倾斜,然而,农业毕竟不是商业,农业很难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很难带来更多的资本回报,农业还可能受到诸多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影响,而出现投入难以回报。故,城市发展、人往城里跑的趋势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各种资源进一步往城市倾斜,就好比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个别农村学校里的老师数量比学生还要多。农村空心化,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值得大家深思。

拜读了《进城》,请允许我自私一点,感觉这本书所写内容给予我的亲切感非常强烈。不仅仅因为我是农民的子弟,书中有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为了进城努力的影子;更是因为文章的主人翁,写得是陈家故事,故事情节演绎在无锡这座城市。有一个疑问,文章的主人翁,作者是随机选择陈家为背景,还是有意为之,还是别有用意?对于这座城市,我也曾经是一名建设者,作为路桥工程师的我,也有缘与无锡城市发展和建设结缘,无锡的市政工程和首期高架桥建设皆曾留下过我的身影;至今,那些工地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无锡是否也曾经给予作者谷万华老师留下过深刻的人生影响?

写到这儿,歌手许美静女士所唱的那首老歌似乎在耳畔响起:“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深夜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护它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作词、作曲:陈佳明)在此,鸣谢词作者和歌唱者为我们演绎这一人间金曲,愿“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让更多的人在进城的奋进中实现梦想成真和安居乐业,成为城市里的新市民。

我知道,此时此刻,依然有好多从农村来的人,他(她)们带着父母的期盼、家人的念想、孩子们的理想,带着背井离乡的心酸,在某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打拼,在某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生活的希望。那些已经先前一步稳居城市里面的人们啊!还请你们给予他(她)们更多的接纳、更多的包容。毕竟,那些在为进城而努力的人身上也有您或者您的父辈、祖辈们的身影,换句话说:谁的祖上还不是从农村进城的。

最后,特别感谢谷万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这部进城史诗般著作,同时祝贺谷万华老师长篇小说《进城》成功面世,愿这部小说销售火爆,进一步荣获华语小说更多、更高的荣誉,愿城里城外皆无围墙,愿城里城外融为一家。

(2025年5月20日完稿于江苏淮安豪庭阁)

书评人简介:陈红军,笔名文风,男,汉,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南京大学法学学士,江苏大学工学学士,退役军人,中共党员,工程师,诗人,作家。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运营保障“月度冠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营商环境优化局2022、2023年度“营商环境监督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淮安市青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区作家协会理事兼网络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鹗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淮安城市网首批签约作家兼文学事业部副主任、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乡美终身认证作家,今日头条“内容品鉴官”,书评人,自媒体《文艺先锋》号运营人,《青年诗人》杂志社第21期学员,北京字节跳动头条学院新媒体人才培养首批结业学员。作品有:通讯、小说、散文、诗歌、书评等。发表文稿超百万字,作品散见于《大同传媒》、《青年诗人》、《淮安日报》《桂林日报》《大运河文学》等传媒和平台。曾荣获多种类型文艺奖项,其中散文《雪里飞情》荣获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组一等奖。(重点文艺简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