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度总理莫迪以“辛杜尔行动”为名,针对巴基斯坦境内及巴控克什米尔的恐怖分子营地发起精确军事打击,回应帕哈勒加姆26名游客遭屠杀的恐怖袭击。此行动不仅是对拉什卡尔-塔伊巴的报复,更标志着印度对巴基斯坦所谓的支持恐怖主义的战略从“克制”转向“升级主导”。莫迪通过高调宣传行动的成功,重塑了印巴博弈的规则,南亚核大国间的紧张局势已推向临界点,战争风险一触即发。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印度发起的“辛杜尔行动”,相比2016年和2019年的有限跨境行动,规模更大、渗透更深,暴露莫迪政策的军事自信。莫迪随后宣称,任何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印度将以直接军事打击回应。彻底打破了巴基斯坦依赖核威慑,与印度都通过代理人战争相伤害,保持斗而不破的态势。

面对印度的强势,巴基斯坦以““铜墙铁壁””行动反击,但其无人机和导弹攻击了印度多个军事目标。巴基斯坦军方和印度随后都通过国内宣传构建“胜利”叙事,但整个西方国家目前并不认可印度方面的战报。现在可以看出来,莫迪政府不是不想打,而是发现与巴基斯坦持续军事冲突打不赢。停火的脆弱性显而易见,一旦印度在战术层面做出调整,双方就有可能再度大打出手

莫迪政府将“辛杜尔行动”包装为对恐怖主义的“正义复仇”,利用行动名称的象征意义(“辛杜尔”暗指受害者家属的悲痛)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国内媒体大肆渲染印度军事优势,但强硬派批评停火是“功亏一篑”,要求更彻底的胜利。莫迪的强硬姿态为未来危机设定了高期望值,任何退让都可能被视为软弱,限制了外交灵活性。


“辛杜尔行动”重写了印巴博弈的规则:印度在核红线以下开辟了常规军事行动的空间,迫使巴基斯坦重新评估与印度发生高烈度战争的风险,甚至增加核升级风险。在全球多极化背景下,美国调解能力下降,中国等大国的介入可能进一步复杂化局势。克什米尔争端仍是导火索,双方均无妥协迹象,战争的阴云笼罩南亚。

印度之间还有一个直接的战争导火索:那就是印度河水协议的执行问题。按印度外长的说法,短期内印度是不会向巴基斯坦恢复这一条约的,而巴基斯坦已经说明了:这本身就是战争行为。

总体而言,莫迪通过“辛杜尔行动”向世界宣告,印度不再担心巴基斯坦的核冲突风险,将以军事主导任何挑衅,甚至都不需要拿出相应的证据。然而,这种基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疯狂,再加上对印军实力的过度自信,这种高风险的升级主导策略也让南亚陷入未知领域。印巴间的下一次危机可能不再局限于有限冲突,而是滑向全面战争甚至核对抗。国际社会必须正视这一新现实,采取紧急外交行动,以阻止南亚核大国间的博弈失控。


在我们理解范畴,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冲突规模是必须克制的,但现在来看莫迪政府的这次军事行动完全突破了“红线”。特别是在第一轮军事打击巴境内目标,战斗机被击落之后,随后对巴基斯坦空军基地进行在大规模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行为。如果巴基斯坦不是一个克制的国家,这次冲突就有可能变成大规模战争。

而且,在冲突发生后,印度明明吃了大亏,但是莫迪和国外部长都说战争只是暂停。再加上,印度国内丧事喜办,大肆庆祝印军辛杜尔行动的战果,将进一步推动印度教 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民众的对印度军事实力的迷之自信。我们不能忘了,印度拒绝执行印度河水条约,等于是不让巴基斯坦活,在逼着巴方通过战争行动保护国家的生存利益。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这次印度在冲突中吃了亏,而是要看到莫迪政府彻底破坏了印巴之间的博弈规则,这是在挑战一个核大国底线,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