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苏35,2021年之前有些国家是想买而没钱,比如伊朗就是典型。2022年后俄罗斯恐怕就是白送,有些国家估计也不要了,因为在俄乌战场上,苏35居然被打下来两次。

也就是说,俄罗斯最先进的4代,或者说是4代半战机,如今在世界上宛如空气一般透明而无存在感。尤其是国内一众军迷,现在都纷纷议论,为何我们当初要花大价钱购买?问题来了,苏35真就那么不堪吗?



24架飞机,20多亿美元

苏35购买合同的签订距今正好是第10个年头了,当初一共购买了24架飞机,金额超过了20亿美元,2015年正式签合同,2017年首批飞机飞抵我国的某空军基地。

单架飞机的价格在8000万美元左右,在同类机型中,这个价格是不便宜的,毕竟就连我国更先进的歼20战机,其单价也不过才1.2亿美元左右。



20多亿美元,可以订购和装备至少十五六架歼20战机。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埃及方面订购苏35,订购的数量以及价格几乎跟我国的规模一样。

正因为价格昂贵,所以国内的很多军迷才觉得我们做了冤大头,毕竟苏35到来之后,其表现平平,并没有展现出多大的优势。



甚至坊间一直在流传,在国内的战机对抗赛中,苏35的表现落后于歼10系列战机。这样一来,大多数军迷对这款俄制飞机就更不感冒了。

很多人由此也产生了疑问,既然价格不便宜,为什么我们当初非要购买呢?



一单很老的军购协议

购买的合同是2015年签署的,实际上谈判从2012年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围绕苏35的订购协议时间上已经很久了。

2012年还不是最早的时候,最早出现购买意向是在2002年的时候,也就是20多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围绕苏35的订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当时苏27M项目终止,苏35刚刚出笼,俄罗斯方面从2006年就向我国推荐该机型。换言之,围绕苏35战机的订购,持续的时间确实很久。

那为什么直到2015年才正式签订了合同?这是因为从2006年到2015年期间,俄罗斯一直在对苏35的技术进行完善。



要知道,在俄军内,直到2014年,苏35 才正式参加了几次有限的联合军演,也就是说,此前作为新一代的战机,不管是技术性能还是作战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作战能力。

从我们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当然不会贸然购买一款技术上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的战绩,所以围绕订购拖的时间就很长,一直到2015年才正式确定了购买。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一直说歼10C比苏35厉害,这其实也是后话,我国自主研发的歼10C,2015年才完成首飞,2018年才正式装备部队。

也就是说,在我国购买苏35前后,歼10C也还没有真正形成作战能力。因此,即便我国的战机后来居上,那也是后话。



由于订购意向很早就有了,所以围绕战机的订购前后时间拖得很长。苏35正是到来之前,我国新型战机也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因此这属于一种前后衔接阶段购买的战机。

不是为了发动机,是为了互补

各界认为,我国购买苏35战机是为了矢量发动机,这种猜测实际上没有多少依据。但是外界这样猜,俄罗斯方面也有顾虑。



2013年的时候,俄罗斯的一些专家还公开表示,苏35的技术相当精密,中国无法做到复制,这种说法显然是俄罗斯太高看自己了。

就在购买苏35前后,我国也一直在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在相关的技能方面,我国推出的涡扇10A发动机以及其他类型,已经和俄罗斯的相关类型发动机不分伯仲。



在涡扇发动机技术层面,我国和俄罗斯的一些型号已经不存在技术差距。之所以购买苏35,是因为在那期间歼20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歼20还没有真正的列装,歼10系列战机作为三代半的战机,其整体规模就稍显不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才购买了一批苏35战机,由此形成互补,与歼10系列战机搭配使用。



除此之外,我国在飞机的整体结构设计上,也希望通过引进苏35来进一步打开设计思路。这是因为在此前的苏27系列战机上面,一直存在着跨音速过载陷阱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飞机在接近音速阶段飞行时,由于气动中心前移,使得飞机不可控的开始出现大幅上扬,在没有控制指令发出的情况下,会导致飞机可用过载降低。



这个问题不但出现在俄制飞机上,世界上的第三代战机上几乎普遍存在。飞机一旦在特定的高度出现过载限制问题,转弯半径将会增加40%以上,对飞机的机动性来说是严重影响。

苏35战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是从气动、飞控和结构三个方向共同解决的。



苏35使用了数字式的电传飞控系统,这比此前的战机拥有更灵敏的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精准控制各个气动舵面,使得飞机在跨音速飞行阶段能够产生保持准确平衡的力矩。

这样一来,原先在飞机上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我国在购买了苏30战机以后,就再没有接触过俄制战机的一些综合设计理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自主研发的战机上,不管是电子设备还是武器系统,性能大大提高,但是整体的飞行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所以购买苏35,能够在这个层面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思路。再加上这个订单其实谈了很久,所以最终我们还是购买了。



对比之下,其他的一些小国在购买武器的时候不会考虑那么多,因为他们没有自主研制飞机的需求,购买飞机就是单纯的为了装备使用。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国没有研发飞机的能力,也容易在地缘政治层面被大国掣肘。在苏35出口问题上,就出现过一系列的毁约。



多个国家在2021年毁约

2018年,埃及和俄罗斯谈好了订购合同,也是购买24架苏35战机,总价值也是在20亿美元左右。

签订合同两年后,第一架苏35战机正式飞赴埃及,但半路却杀出了一个程咬金。美国突然向埃及发难,如果继续订购苏35战机,美国就要对埃及实施全方位的制裁。



因为埃及在军事以及其他方面都接受了西方的援助,如果美国真的实施制裁,埃及其他武器系统的使用就会遭受影响。

最终,埃及向美国保证将不再订购苏35战机,但俄罗斯方面所有24架战机已经生产好了,埃及不买了,这项损失该由谁来弥补呢?



于是,埃及就向俄罗斯推荐了另一个买家伊朗,后者确实有购买新型战机的意向,但是伊朗却没有财力购买这么多的新式战机。

伊朗国内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振,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亿美元左右,这比2019年减少了500多亿美元。



所以,双方谈军购买卖钱的问题就过不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军购领域,一直存在以物换物的模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钱,可以用相对有价值的物资去更换。

伊朗最有价值的物资自然是石油和天然气,但是俄罗斯也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如果伊朗用油气资源去更换战机的话,俄罗斯明显是不能接受的。



就这样,伊朗和俄罗斯之间的军购合同便一直拖了下来。另外一个国家阿尔及利亚2016年的时候就跟俄罗斯商定好要购买苏35,但是到了2021年1月,阿尔及利亚却突然取消了采购计划。

印度尼西亚原本也有购买苏35的意向,同样是在美国的施压之下,2021年12月取消了苏35战机的采购。



因此,截止到2021年,除了出口到我国之外,其他国家要么被迫取消了采购计划,要么没有钱购买。到了2022年以后,情况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两次被击落,希望没了

2022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当年4月初,乌军在一次战斗中击落了一架苏35战斗机。当时这架战斗机正在执行压制乌军防空力量的任务。



到了当月下旬,又传出另一架苏35战机被击落。两起击落事件在最大程度上堵塞了苏 35出口的通道。

其他国家购买战机,肯定要关注其整体作战性能,虽然在战斗状态下,任何一种武器都可能会被摧毁,但是苏35作为新一代的战机系统,接连两次被击落,很容易让外界对其性能产生怀疑。



最关键的是,其他有意向购买的国家也会利用这两件事在价格上跟俄罗斯讨价还价。如此一来,如果其他国家杀价太狠,俄罗斯肯定又不愿意了。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从2022年以来,再没有传出有哪个国家有意向购买苏35了。



结语

有人说苏35生不逢时,因为其正好处在各种新型战机喷涌而出的时期,这使得其整体优势被比了下去。

尤其是在我国新一代战机的冲击下,苏35的地位被明显影响到了。过去那些主要购买俄制武器的国家,现在又多了中国这个选项。



这样一来,国内的军迷对苏35不感冒也就顺理成章了。但从客观层面看,苏35在特定时期还是完成了其担负的使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