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522字

阅读时间:4分钟

本文转载自5月14日连岳读书微信公众号。

导读

经过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国际贸易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研究范式趋同的特征过于明显。尽管研究主题不同、方法各异,但大多数研究都没有逃出崇尚自由主义的新古典范式;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试图从政策决策的视角解释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其理论分析高度依赖于对政治制度的假设,实证分析只能针对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展开,无法实现其全面揭示贸易保护成因的目标。


在浩如烟海的国际贸易文献中,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另辟蹊径地探究了贸易保护的成因、特点和规律,并为应对贸易保护提供了真知灼见。首先,本书的研究范式独树一帜,将国际贸易学、经济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以贸易保护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又超越史实分析,清楚地揭示出贸易保护的特征和演进规律。第二,本书内容丰富,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保护政策与实践,绘制了全球贸易保护的全景图,弥补了已有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第三,本书力求使所有关注贸易保护的读者能从阅读中受益,因而采用了娓娓道来的方式,通过简明易懂又不失严谨的讨论,表达了对贸易保护的立场和观点。

坚持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是中国经济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将“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在当今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系统研究贸易保护并探寻应对措施,便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带我们深入了解贸易保护,以史为鉴、总结规律、助力贸易发展,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是兼具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作者王孝松同志具有深厚的国际贸易研究功底,也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察,并为政策制定者建言献策,取得了极佳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反响。本书是孝松同志多年积累而产出的重要成果,对学术界、政策界、商界和公众都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为实现通俗易懂,舍弃了严谨的定量分析,使一些“成因”和“效应”的研究略显深度不够;限于篇幅,本书对一些重要经济体的贸易保护政策与实践探讨不足,也没有对中国的相关政策予以展开讨论。希望孝松同志在未来的研究中能踔厉奋发、精益求精,在贸易保护领域产出更为卓越的成果。

刘元春

2022年12月


全套共上、下两卷,从航海大发现开始讲述全球贸易保护的发展历史,聚焦于美国、欧洲主要经济体,以及印度、韩国、墨西哥、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历史演进;描述了美日、中美、欧美、中欧、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内部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典型事件,以及未来发展和应对方案。本书还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利益格局变迁、贸易战与贸易谈判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行业、企业、个人从业者等维度探究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方案。


作者对贸易保护史的描写信手拈来,从历史与地理的多重维度梳理全球贸易保护的脉络,这种宽广的历史性描述有助于我们摆脱对当前贸易格局的脸谱化认知,并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寻求全球贸易保护的真相。



作者信息


王孝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已出版专著6部,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研项目3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委。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吴晓求再为资本市场呐喊:三个支点非常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