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印巴冲突后,中国的歼-10C战斗机可谓是一战成名,甚至让很多法制战机的买家犯起了嘀咕。
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国内更是对该国政府斥81亿美元的巨资,购买42架“阵风”战机表示了强烈的质疑。
然而,就在几乎全世界都在质疑“阵风”战机的性能时,俄专家却率先打破了沉默。
俄罗斯媒体报道截图:不要急着埋葬“阵风”战斗机,它可以撕掉龙的翅膀
5月18日,《军事观察》主编罗马·斯科莫洛科夫发文称:“阵风”被全世界低估了,歼10C随时可能会被它撕掉翅膀。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俄专家为什么要为吃了败仗的“阵风”发声呢?
在5月7日凌晨的印巴空战中,巴方发射数十枚PL-15E远程空空导弹,击落包括3架“阵风”在内的6架印度飞机,创下南亚最远空战纪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巴媒《新闻国际》援引独家消息称,此次击落距离达到惊人的181公里,远超PL-15E外贸版145公里的标称射程。
巴军展示并对比了网上流传的飞机残骸和印军“阵风”的对比图像
这一数据不仅验证了中国导弹技术的实战潜力,更让西方军事界对PL-15系列的真实性能产生了新的认知。
从参数上看,“阵风”作为中型多用途战斗机,确实有其优势。
其配备的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150-200公里,Spectra电子战系统能干扰敌方雷达和导弹,武器系统可挂载“流星”导弹。
然而,这些纸面数据在实战中并未转化为胜势,相比之下,歼-10C虽为轻量级战斗机,却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反超。
歼-10C配备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40公里,远超“阵风”的砷化镓雷达。
并且PL-15E导弹采用的是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通过优化发射角度和高度,实际射程可提升至180-195公里,而“流星”导弹因采用冲压发动机,末段动力衰减明显,命中率仅45%,远低于PL-15E的95%。
此外,歼-10C通过ZDK-03预警机和数据链构建的战场感知网络,实现了“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优势。
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使得巴基斯坦空军能够在雷达静默状态下完成导弹发射,隐蔽性大幅提升。
但俄专家斯科莫洛科夫在文章中提出,“阵风”被击落是因为“寡不敌众”。
他声称,若一架“阵风”遭到100枚PL-15导弹攻击,即使性能再强也难以脱身。
这种说法看似为“阵风”辩护,实则暴露了印度空军的战术失误。
事实上,印度在冲突中出动了14架“阵风”、30架苏-30MKI和米格-29,而巴基斯坦仅以42架战机(主力为歼-10C)应战,兵力上印度占据绝对优势。
更值得玩味的是,斯科莫洛科夫在文中只字不提歼-10C,反而大谈“枭龙”战斗机。
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不禁让人联想到俄罗斯自身的利益考量:印度是俄制苏-30MKI的大客户,而“布拉莫斯”导弹又是印俄合作的招牌项目。
若将失败归咎于装备本身,很可能会影响俄制武器的出口声誉。
除了装备对比,空战胜负还取决于人员素质和战术运用,俄罗斯专家指出,印度飞行员对“阵风”的操作熟练度不足。
“阵风”引进印度仅五年,飞行员训练时间有限,而巴基斯坦空军已对歼-10C形成了成熟的战术体系。
甚至就连巴基斯坦少将都直言,“阵风”飞机不错,但印度飞行员素质差拖垮战力。
值得一提的是,“阵风”的高价进一步放大了其失利的影响。
印度2016年以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单价超过2.4亿美元,而印尼的采购单价也近2亿美元。
相比之下,歼-10CE的单价不超过6000万美元,仅为“阵风”的四分之一。
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加上实战中的优异表现,使得中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
印尼、埃及等国开始重新评估采购计划,韩国甚至担忧其FA-50战机市场被中国挤压。
此外,中国军售还提供灵活的支付方式,如低息贷款或资源抵偿,这对财政紧张的发展中国家极具吸引力。
总之,这场印巴冲突彻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武器的偏见。
意大利维罗纳安全研究所专家里瑙多指出,过去中国武器被认为“廉价低质”,但此战证明其“不再逊色于西方”。
印巴空战是一场现代战争的缩影,它揭示了装备、人员、战术和体系的综合作用,“阵风”被击落不代表其技术落后,歼-10C的胜利也非偶然。
俄罗斯专家的言论虽有偏颇,却提醒我们: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不能仅凭单一战斗结果下结论。
更重要的是,这场冲突标志着中国武器正式登上国际舞台,其“实战出真知”的表现,正在改写全球军贸市场的格局。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环球时报2025年05月16日关于“歼-10C一战成名,让‘阵风’买家犯起嘀咕”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5年05月08日关于“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证实:使用歼-10战机击落了印军‘阵风’战机”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军事观察2025年05月18日关于“不要急于埋葬‘flurry’,它可以撕下‘龙’翅膀”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红星新闻2025年05月08日关于“法方确认印军‘阵风’战机被击落,制造商股价大跌!巴总理透露空战细节”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