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日本民众为一袋大米精打细算、各地超市大排长队的时候,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腾拓却在演讲中“幽默”地表示:“我从来没有买过米,支持者送的都够开店了。”这句看似轻佻的调侃瞬间点燃了日本社会的愤怒情绪。讽刺的是,这位大臣的职责正是保障日本的农业稳定与粮食安全,而他在全国“米荒”不断发酵、物价高企的敏感节点,说出这样脱离现实的“贵族式口吻”,无疑是对国民痛感的赤裸羞辱。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5月20日报道,江腾拓的这番发言发生在5月18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中。在言辞中,他不仅自曝“从未买过米”,更进一步说“家里米多到可以开店”,显然毫无顾忌当前日本大米市场正面临结构性紧张的事实背景。自2023年夏天起,日本大米批发价和零售价持续攀升,背后既有气候变化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也有政府政策调整导致补贴机制失衡的原因。在这种民不聊米的时刻,江腾拓这句“我不买米”就像一根针刺穿了日本政界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阶层鸿沟。
事发后,日本在野党火速反应。立宪民主党干事长小川淳也严厉批评江腾拓“极为不当”,并质疑其“完全脱离现实、毫无认知能力”,呼吁对其提出不信任案。日本社交网络也炸锅式爆发,大量网民留言痛斥:“我们的米在涨价,他的米在堆积!”、“这不是笑话,是侮辱!”、“他是在说:你们贵,我免费。”在经济形势低迷、物价飞涨的当下,这样的话语极易被看作是“权贵不食人间烟火”的又一实例,加剧了本就日益膨胀的政治不信任情绪。
面对汹涌民意,首相石破茂于19日、20日连续两日公开道歉,承认作为任命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记者会上表示:“大米短缺是国民正在经历的痛苦,江腾拓的言论无可辩解。”石破一方面试图以姿态示弱挽回政权公信,另一方面却并未撤换江腾拓,而是选择“继续让其履职”,寄望他“交出解决米价问题的答卷”。这一选择再度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原来道歉不是为了负责,是为了续任找台阶。”
江腾拓在20日的“二次致歉”中竟称,自己是在“为了活跃气氛”才说出那番话,言下之意是“只是玩笑”,并未恶意。这套说辞暴露出他对社会痛点的轻率判断,也表明他并未真正意识到自身言论所造成的伤害。对于一名国家级农政负责人而言,公众期望他具备的是敏感度、责任感与对市场的精准感知,而不是依赖“支持者施舍”来解决温饱,再把这一特权经历当作舞台笑料。
本质上,江腾拓事件并非孤立失言,更不是一次简单的“口误”。它折射出的是当前日本政界中部分高官长期沉溺于“权贵惯性”的结构性问题。在广泛依赖地方派阀与财阀企业提供政治资源的政治生态中,“送米”并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可能是一种象征性“政治供奉”,昭示着政商勾连的惯性仍在蔓延。当这些被“供养”的官员脱离市场感知、丧失生活常识时,他们就无法再为真正处于消费链底部的普通人代言。
而石破政府的危机处置方式,也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其政治判断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权衡妥协”,而非“果断止损”。民众希望看到的是铁腕清除不称职官员,以正视听,而石破选择继续让江腾拓“戴罪立功”,这被普遍解读为政治保守与回避民意。这不是首次类似情形出现,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高官失言、腐败丑闻乃至学术造假等问题上,多次选择“拖着不动”,导致内阁民调屡次探底。如今,石破茂虽为自民党内部改革派代表之一,但此次事件中,他的处理方式与“老自民”别无二致。
一个农林水产大臣“米不愁”的发言,可以将一整个政府架在火上烤,根源并非在于一句话本身,而在于这句“脱轨语言”引爆了民众对制度失灵与政治冷漠的集体不满。在“实感经济”越来越成为日本政治关键词的当下,一名高官的特权式生活细节,正是社会公平认知的试金石。江腾拓的“笑话”之所以引发如此激烈反弹,是因为太多人早已笑不出来。
至此,石破茂政府是否能真正从这场舆情危机中汲取教训,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日本政府继续在失言道歉→民愤扩大→“责成反省”→续任原职的恶性循环中打转,真正的危机将不再是几袋大米的涨价,而是整个政权的公信力被一点点“耗尽”。民众可以容忍经济上的艰难,却无法接受被愚弄、被轻视,更无法忍受那些本应解决问题的人,竟然是问题本身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