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汉一家串串店的“神操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消费者在这家店就餐后遭遇签子数量被多算近一倍的情况,而商家面对质疑时的态度更是让人气愤不已。这一事件不仅让消费者对该店的诚信产生了严重怀疑,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整个餐饮行业监管的思考。
119根签子的“魔幻”变身
据了解,消费者张女士(化名)与朋友在武汉江汉区某串串店用餐。结账时,店员使用手机小程序扫描竹签后,手动输入签子数量为222根,显示应付268元。然而,张女士觉得数量不对劲,使用WPS办公软件的「智能计数」功能进行三次识别,结果分别为116、122、119根 ,系统还提示“堆叠竹签可能影响准确率,建议人工复核”。随后,现场4人(2名消费者、2名店员)耗时8分钟交叉清点,最终确认签数为荤签57根(1.5元/签)、素签62根(0.8元/签),总计119根 。
更令人惊讶的是,调取收银系统日志发现,原始扫描数据其实是119根,而在22:17:03,店员王某仅用10秒就将签数修改为222根。这一操作无疑坐实了商家暗箱操作、故意多算签子数量的行为。
商家傲慢回应,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门店工作人员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傲慢”。他们称“都是小事情,大家相互理解一下,为啥非搞3倍赔偿?”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恰恰暴露了串串店行业中可能存在的多算签子的潜规则。从以往媒体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6年成都商报记者实测发现,称签子与人工数签存在误差,消费者普遍“吃亏”。而武汉这家店采用的“小程序识别+人工输入”混合模式,更是给了商家操作的空间。若软件识别结果本就偏高,再加上人为修改,消费者根本无从查证。
监管滞后,消费者维权艰难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行业监管的滞后性。尽管2025年五一新规强化了预付消费和退货政策,但针对餐饮行业的“隐性收费”仍缺乏有效监管。例如成都曾推广“一串一签”规范,但执行效果参差不齐。武汉这家店的数签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用了监管盲区。
对于消费者来说,维权也面临诸多困难。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商家若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主张三倍赔偿,不足500元按500元赔付。但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需要自证被多收费,而餐饮店内85%的监控往往“恰好”拍不清签子,这让消费者在维权时举步维艰。
破解困局,需多方共同努力
这场“签子门”折射出餐饮业的信任危机。当消费者连最基本的签子数量都无法信任时,所谓“烟火气”不过是海市蜃楼。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 技术升级:商家应采用更精准的数签系统,如商龙推出的拍照识别技术,可在10秒内完成识别,并允许人工修正,同时全程录像留存,确保数据可追溯。
- 监管加码:市场监管部门应将数签环节纳入日常抽检,对多次被投诉的商家进行公示。武汉汉阳区此前曾对串串店餐具卫生进行抽检,类似机制可扩展到计价环节。
- 消费者觉醒:面对商家的“理解”话术,消费者应敢于说“不”。正如“海底捞小便门”事件中,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个体的维权行动,正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 。
武汉串串店的这起事件,扎痛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餐饮业的诚信根基。希望商家能够诚信经营,也期待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让餐饮行业的“烟火气”更加纯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