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全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新闻发布会。重庆市财政局、四川省财政厅、湖北省财政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以及长寿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渝川鄂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筑牢生态屏障,共护一江清水。
新闻发布会现场。
重庆:补偿机制“全覆盖”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嘉现场发布并答记者问。
重庆如何守住长江上游最后一道关口?
上游新闻记者现场获悉,重庆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改革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不管是在市域内还是和上下游省市在长江干流及重要的支流,均实现补偿机制“全覆盖”。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让生态保护方获得补偿、生态破坏方支付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重庆在长江干流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全线贯通,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盖,跨省市协同治水形成新格局。
“补偿机制建设既整体推进,也做到标准统一、形成闭环。”重庆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嘉说,重庆首创设立市级财政补位机制,同等参与区县之间的补偿和受偿,打通补偿堵点,形成闭环链条。
磨刀溪经重庆石柱流入湖北利川,再回流到重庆万州,是石柱和万州的重要跨界河流。为确保磨刀溪流域补偿机制“不断链”,流域保护“不缺位”,重庆市级财政主动补位流域首尾端,补偿石柱县、万州区1000万元。
事实上,在补偿机制建立以来,重庆各流域水质也持续向好,就像丰都、石柱境内的龙河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处于持续优良的状态。
“补偿不应以无止境的提升为目的,而是应该激励保持好的水质。”唐嘉现场举例说,针对提升水质存在的“天花板”问题,2023年将补偿基准由“水质升降”调整为“基准线考核”,上游区县水质优于基准线即获补偿,未达标则需支付补偿,有效激发治理积极性。
数据显示,重庆近年来年均投入水污染防治资金约120亿元,通过横向补偿机制撬动各方累计支付7.7亿元。治理成效显著: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Ⅱ类水质比例逐年提升,7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100%,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
“现在江里的鱼儿更多了,沿岸风景也更美了。”唐嘉说,随着补偿机制持续优化,重庆正从“保水质”向“提生态”迈进,接下来将巩固提升治理成效,让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好水质持续滋养两岸市民。
跨省补偿同样要精准施策。例如,重庆与贵州省签署的乌江流域补偿协议中,双方统筹乌江流域“高水平保护”与贵州磷化工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总磷”作为核心补偿指标,以总磷年均值0.05mg/L为限实施双向补偿。
四川:创新引入多维度的补偿体系
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徐晓驰现场发布并答记者问。
据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徐晓驰介绍,川渝签署的长江流域第二轮补偿协议中,则创新引入生态流量、自然岸线率、鱼类多样性等多维度的补偿体系,替换单一水环境考核模式为“从水里到岸上”的“综合得分”。
记者了解到,通过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四川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203个国家考核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142个省级考核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和285个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100%。
湖北:设立长江流域渝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湖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辉现场发布并答记者问。
湖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辉现场表示,按照去年6月正式签订的长江流域渝鄂首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省市每年分别出资1.5亿元设立长江流域渝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以两省跨界的长江干流培石断面和长江支流阿蓬江周家坝断面为监测考核断面,每年年终根据监测考核断面12个月水质情况测算全年补偿资金。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是什么?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是在不具有隶属关系,但生态关系密切的地区之间,通过经济手段让生态保护方获得补偿,或让生态破坏方支付补偿的制度安排。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充分调动流域上下游地区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形成流域系统化保护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摄影 周本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