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北京报道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2025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全国助残日设立35年来,始终承载着一个核心使命:打破偏见,构建无障碍社会环境,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为了全面呈现贵州残疾人事业发展近年来取得的进步,充分展现残疾人朋友自强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贵州省残联于全国第35个助残日期间推出了多个有爱、有趣和有益的活动,为此次全国助残日的温馨画卷增添了独具贵州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艺术汇演亮点频现 自强精神打动人心
为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贵州特殊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5月15日至16日,第十一届贵州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在贵州广播电视台举行。
本届汇演以“积善贵州·榜样力量”为主题,由贵州省残联、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承办。活动分为舞蹈、声乐、器乐、戏曲四大类别,吸引了来自全省9个市州及贵州特教中职校共10支代表队,共45个节目参演。经专家评审团严格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0个及优秀组织奖24个。
本次汇演的原创节目成为最大亮点:贵阳市代表队带来的舞蹈《爱语山间》,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苗族山歌的悠远意境;六盘水市舞蹈《吉牛·吉祥》以彝族传统服饰与奔放舞步,传递丰收喜悦;黔东南州器乐《布依手鼓冗来》用非遗手鼓演绎现代节奏,展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每一部作品都深植民族土壤,通过创新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特殊艺术的浇灌下绽放出跨越障碍的生命之花。
改编作品同样精彩纷呈。遵义市舞蹈《愿被温柔以待》诠释肢体障碍者的坚韧与优雅;六盘水市声乐节目《如果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由视障歌手倾情献唱,空灵嗓音触动人心。戏曲类节目中,毕节市原创傩戏《撮泰吉》以古老面具艺术讲述生命故事,遵义市改编京剧《梨花颂》则由听障学生通过振动感知节奏,完成高难度唱段,令人赞叹。贵州特教中职校的舞蹈《声·晞》以手语与光影艺术结合,演绎听障学生对声音的渴望,极具视觉冲击力。
舞台上,残疾人表演者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每一个节目细节。他们的表演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与超越,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与颂扬。舞台上的每一束光芒,都映照着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道路,激励着更多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据了解,贵州省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四年举行一次,是全省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残疾人文艺盛会。贵州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残联系统将以本届汇演为新起点,持续推动特殊艺术繁荣与创新,切实满足残疾人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展现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精神风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残联力量。
贵州“村T”元气满满 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5月17日,来自贵州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残疾人工作者、视力障碍者,以及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听障儿童,身着盛装登上贵州“村T”舞台走秀。巴黎残奥会游泳“三冠王”杨洪、在多届残奥会游泳比赛屡获奖牌的杨光龙也走上T台,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
本次“积善贵州·融耀同行——美丽追梦人时尚之夜”活动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举行。以“平等、融合、共享”为价值导向,贵州省残联将“残疾人励志+残疾人文创产品+公益助残”等元素融入贵州“村”字品牌,通过系列文体活动的举办,展示残疾人朋友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梦想的勇敢追求,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
台江县的残疾绣娘张艳梅,带着一件名为“万物祥生”的苗族鼓藏衣走上T台。苗族鼓藏衣是苗族重大的祭祖仪式上的盛装,手工土亮布为底,绣着苗族祖先姜央和央妹的传说故事,绣着苗寨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还绣着苗家人极为珍爱的吉宇鸟和吉祥云勾。
张艳梅3岁时因脊髓灰质炎而双腿残疾,却如同山间的蓝靛草般蓬勃生长。她创办起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吸纳当地留守或残疾的妇女从事刺绣加工。
同张艳梅一道而来的,还有她的母亲潘玉珍。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多年前为给女儿治病,曾背着大包大包的苗绣远走他乡,后又身着苗族盛装,走上美、英、法、加拿大等国的T台,成为最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潘丹寨县排莫村的60后蜡染手艺人杨而朗,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传统蜡染技艺,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绣、浸染剪裁,奈何在不惑之年,她失去了右手臂。她又用左手重新拿起蜡刀,将心里最美好的愿望通过画作呈现。她爱上描绘飞鸟的翅膀,想象自己也能自在翱翔。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盲人教师刘芳,由志愿者带着走上“村T”。她曾拥有光明,却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渐渐失明。失明后的10余年,她依旧坚守在教育事业一线。当她穿着民族服装,站上舞台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再一次见证了自己生命的精彩。正如刘芳在其创作的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他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当天演出现场,毕节市纳雍县盲童李玉顺带来的一首原创歌曲《一直在这里》,将气氛推至高潮。当李玉顺走上舞台,灯光忽然变得黯淡,“村T”舞台两侧观众自发地打开手机闪光灯,仿若浩瀚星海。星星点点中,他天籁般的童声响起,这条由手机灯光照亮的路,是人们内心向善的温暖心路,也是李玉顺未来人生可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助力之路。
“听完歌曲开头那句‘那时候我们,在人海中相遇’,我就忍不住流泪了。”来自北京的章女士几天前自驾进入贵州,在榕江县看完“村超”,便朝着“村T”而来。她说:“李玉顺清澈的童声,承载着无尽的纯真与力量,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积善贵州探索新起点 残健融合共谱新画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以及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5月18日,以“积善贵州·榜样力量”为主题,通过科技赋能、融合发展,激发社会参与、文化传承的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在贵阳市举行。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结合自强模范表彰、“智慧残联”启动,以模范故事讲述,教育、就业、康复、文化体育等成果展示,以及残疾人艺术展演等彰显残疾人奋斗精神,全面展现贵州省残疾人事业的新成果,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陈敏,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罗宁以及省残工委成员单位负责人等出席活动,省级五个专门协会、全省残疾人代表、助残志愿者及爱心企业代表百余人共同见证这一温情时刻。
贵州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方胜说,今天我们以“积善贵州.榜样力量”为主题,隆重举办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暨第十一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这是对“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部署的坚实回应,更是向全省286万残疾人兄弟姐妹交出的一份暖心答卷。贵州省残联将以此次助残日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深化“积善贵州”助残行动,让每个残疾人都能感受党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书写更加壮美的春天故事!
活动现场,视障学生用手语舞蹈在声光技术交织下,演绎出对光明的追寻;聋人舞者将侗族大歌与彝族史诗融入现代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布依族传统服饰与细腻肢体语言传递出自信之美;听障表演者更以振动感知节奏,在琴键上奏响深情乐章。民族风情与人文情怀在此交融,勾勒出一幅残健共融的艺术画卷。全国自强模范徐宁在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时说:“生活不一定给了你最好的,但是他一定给了你所需要的。”
现场还举行了贵州“智慧残联”启动仪式。该系统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围绕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等核心服务,为全省残疾人提供精准化、便捷化服务。“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打破障碍的桥梁。”此外,八家参与“积善贵州”助残行动的爱心企业走上了“爱心T台”,成为为残疾人事业突出奉献的“助残先锋”。
会场外的青云市集,贵州省残联与贵阳市残联围绕残疾人就业、教育、医疗、康复等摆开服务摊位,这里有先进的“外骨骼机器人”,也有残疾人直播带货的直播间,热闹的现场人潮涌动,流淌着对残疾人的关爱暖流,洋溢着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