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来临之际,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宁波主题活动暨第四届生物多样性体验月启动仪式在宁波北仑举行。该活动旨在全面展示北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实践,展现北仑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的生态保护跃升,彰显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活动现场,一场特别的“生态契约”签订仪式牵动人心。北仑区各领域的多个单位共同响应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号召,从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出发,分别认领了专属的“生态使命”。
随后,三块镌刻使命的牌匾揭幕,标志着全区生态治理领域制度创新的正式启动。其中,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北仑分站将承担起系统性、长期性监测与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职能;宁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仑工作站计划开展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科普推广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北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将为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组织与人力支撑。
北仑不仅构建起了“专业机构引领—志愿组织协同—数字平台赋能”的共治格局,还建立起“实时监测—动态评估—长效维护”的全周期管理机制。通过将零散的实践固化为制度,把感性的热情升华为理性的规则,北仑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路径。
包括镇海棘螈在内,目前北仑区已记录中华水韭、黑脸琵鹭等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此外还有野生动植物2341种、海洋生物509种。这不仅得益于北仑独特的地理区位,依港而建、因港而兴,孕育了“山、海、港、城”交相辉映的生态盛景。
多年来,北仑区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路径、新模式,自2016年“两山”环保基金会成立以来,北仑通过创设阵地、开展宣教、支持科研等方式,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立体保护网络,为万千生灵筑起了温暖的家园。
“北仑的特别之处在于发挥好了独具的山海资源优势,在全国、省市政策的基础上,‘定制’适合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走出了一条‘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生态经济双向增益’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徐耀阳说。
从濒危物种的“守护者”到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引领者”,北仑用坚守与创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北仑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港城画卷,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更多“北仑智慧”“北仑方案”。(周佳贝、范晓磊、严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