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上任1周年记者会上,首次以“两岸并购”的商业话术包装其对大陆的立场,声称“只要对等尊严,台湾很乐意与大陆交流合作”。
对此,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在出席研讨会时就直言:“他注意到最近赖清德在两岸关系上的表态有些调整,也释出了解决两岸僵局的弹性,希望他能持续这样的态度,如此将会是两岸人民之福。”
但是,赖清德态度有所转变的背后,其实还是台海局势的暗潮汹涌与政治博弈的复杂角力。
赖清德
赖清德在记者会上抛出“两岸并购说”,将大陆比作“大公司”,台湾为“小公司”,声称“统一条件应由大陆提出”。这一言论看似软化立场,实则暗藏陷阱,因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所谓的“两个公司”,其实就是变相的“两国论”。而以“对等尊严”为门槛,则是在给两岸对话交流提前提条件,而所谓“对等尊严”,实质上也是“两国论”的一种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此次表态恰逢美国关税战压力与岛内“大罢免”危机。他试图通过“两岸关系弹性”言论转移岛内民众对经济衰退、电力危机等问题的关注。然而,其核心逻辑仍没有背离其“台独”论调,麻烦制造者的底色并没有褪去。
面对赖清德的“新两国论”,马英九也曾多次公开反对,强调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法律定位。他在5月20日的研讨会上也再度指出:“赖清德若能持续调整两岸态度,或能避免台海灾难。”这一表态既是对赖当局的警示,也是对两岸未来的期许。
马英九还援引美国智库文章称,赖清德的政策已被国际质疑“需要管教”,并呼吁回归“九二共识”以换取对话空间。其言论直指赖政府的2大困境:一是美国对“台独”的容忍度下降;二是岛内统派力量虽弱,但岛内民意对战争的担忧日益加深。
赖清德的“弹性”也暴露出其在压力下的摇摆。美国近期对台加征32%关税,台积电千亿美元赴美投资,均削弱了台湾经济自主性。而解放军“海峡雷霆2025B”军演一直是蓄势待发,更让赖清德不得不收敛激进言论。台湾《观察》杂志发行人纪欣指出,赖的“善意”实为拖延战术,目的是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
正当赖清德试图以“和平四大支柱”,即“强化国防、经济韧性、国际合作、两岸对话”包装自己的“台独”政策时,岛内民调也让赖清德不得不面对现实,缓和两岸紧张局势。因为民调显示岛内72%的民众担忧缺电危机,57%对赖未来的施政失去信心。仅上任一年,就有过半的人对其失去信心,这是赖清德必须考虑如何挽回的局面,否则后续他的施政将更为艰难。
赖清德的520讲话,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用“弹性”话术掩盖“台独”本质,借岛内对两岸关系和缓的期待,营造一种他希望对话的假象,以挽回失去的支持率。然而,各方其实早已看穿其算计。比如国台办就多次强调:统一是历史大势,“台独”绝无可能。唯有承认“同属一中”,才能真正开启和平对话。
也就是说,两岸对话交流其实很简单,只要承认“九二共识”,承认“同属一个中国”,而不是所谓的“对等尊严”这类蕴含“台独”内涵的空泛条件。
最后,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台湾过去也曾多次与祖国大陆分离,但最终都会回归,如今也一样不会改变。当前,解放军无论是实力已远超台军,美国的“离岸制衡”策略也日渐力竭。赖清德的“弹性”终将证明: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面前,任何政治操弄不过是螳臂当车,终会被碾为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