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结束中东之行后,于5月16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再次释放访华信号,称中美关系“至关重要”并明确表示“愿意访问中国”。
此时距离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关税互降协议仅过去一周,全球贸易体系尚未完全消化这一阶段性成果,特朗普突然释放信号,此举该如何解读?
而且访华之行兹事体大,中方对此又有何反应?
访华信号
特朗普此次访华意愿的背后,交织着多重战略考量。
自2025年1月就任以来,其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已导致美国GDP按年率环比计算下降0.3%,美国长滩港货运量暴跌30%。
这种经济反噬迫使特朗普在5月10日的日内瓦会谈中作出让步,双方同意取消91%的加征关税并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
然而,美方在会谈结束次日便出台新的AI芯片出口管制措施,这种“谈归谈、打归打”的策略,暴露出其战略思维的矛盾性。
因此,面对特朗普的访华请求,中国外交部延续了一贯的战略定力,中方发言人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但曾多次重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交往原则。
同时强调任何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这种回应既未直接拒绝,也未给出明确时间表,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
事实上,中方对特朗普访华的态度始终保持着理性克制,从2025年1月外交部“保持沟通、加强合作、妥善管控分歧”的表态,到日内瓦会谈后取消91%反制关税的务实举措,都传递出愿意对话但绝不妥协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划出底线,5月18日,商务部宣布对美欧台日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
这一决定既是对美方近期技术封锁的反制,也是对“经贸问题一码归一码”原则的重申。
所以,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彰显了中国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时的成熟与自信,也是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缓存空间的良好应对策略。
战略考量
根据日内瓦会谈协议,中美互降关税的措施将在90天后接受评估。
这段缓冲期既为双方进一步磋商留出空间,对特朗普而言,若无法在90天内与中方达成新的协议,不仅可能面临国内企业界的强烈反弹,还可能影响其2026年中期选举的选情。
而对中国来说,这段时间既是观察美方诚意的窗口期,也是推进“双循环”战略、巩固国际合作的机遇期。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商务部在5月14日宣布暂停对28家美国实体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一决定与关税调整形成联动,释放出“以合作促共赢”的积极信号。
但这种善意并非无条件,中方明确表示,90天后是否延续豁免,将取决于美方在技术封锁、地缘政治等问题上的实际行动。
因此,正如外交部多次强调的,中方坚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所以,在这场跨越关税硝烟的博弈中,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定力,才能越走越开,越走越远。
结语
从日内瓦会谈的关税互降,到对多地区加征反倾销税,再到暂停部分出口管制措施,中国已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
这种转变不仅源于实力的增长,更源于对国际规则和自身利益的深刻认知,特朗普的访华期待能否成真,最终取决于美方能否以实际行动展现合作诚意。
要想实现长期稳定,中美双方仍需在平等互惠的框架下持续努力,而中国,早已做好了在复杂博弈中迎接挑战的准备。
信息来源
原文记载于观察者网2025-5-17关于《特朗普:想访问中国》
原文记载于南方新闻网2025-5-14关于《商务部:5月14日起暂停对28家美国实体实行出入口管制管控措施》
原文记载于环球网2025-5-15关于《严管对华芯片出口、更多措施加强管制,美新规“换汤不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