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停火刚过一天,印度这边就开始新一轮“亮肌肉”,嘴上说的是“两线作战”,明里暗里把中国也拖进来了,这种操作在南亚局势里倒也不算稀奇,但这次节奏快得有点出乎意料。
说白了,印巴停火协议18号刚落地,印方第一时间就把矛头对准中国,这种“甩锅”套路,外行人可能觉得新鲜,其实老生常谈了,印度军方和智库这几年但凡局势一紧张,甩中国一顶帽子几乎成了标配。
这回不一样的是,印度直接放话要应对“两线作战”,摆明了不只盯着巴基斯坦,还想拉中国下水,顺便又批判中国防御系统“不如平均水平”,还要强调中国在冲突中“惨败”,这种话术熟悉得很,听多了都能背。
问题来了,这种互呛背后,其实是印度军方最近日子不好过,风头正劲的阵风战机被巴方击落,防空系统拦不住,内部压力一下子大了,这时候甩锅中国,“外部威胁”这个说法就特别好用,既能安抚国内民族主义,也能把注意力从自己战术失误上转移出去。
更现实的是,印度这招“炒作中国威胁”,根本不只是给自家人看的,甚至可以说是给美西方看的,毕竟一说“中国威胁地区安全”,美国和盟友的军援、情报支持可能就多一点,这种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但你说中国真有“直接参战”吗,其实看中国官方反应就知道了,中国外交部直接否认了所谓“直接介入”的说法,依然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合作仅限防御范畴,这套表述已经说了无数遍,关键是印方就是不信,国内有需求,外部有话题,甩锅就得继续。
巴基斯坦外长这时候访华,时间点很微妙,虽然中国这边说是正常交流,但谁都知道这绝不是简单的礼节拜访,这个节点,巴方要重申战略伙伴关系,给中国面子,也等于给外界一个信号,中巴合作还在,别指望轻易拆散。
中国这边倒是挺克制,表态支持巴方维护主权,但不选边站队,呼吁和平解决,这种“促谈不选边”的姿态,其实算是对外的一种战略定力,也是在告诉各方,中巴合作不是“同盟”,而是“结伴”,别指望把中国拉进印巴的泥潭里。
不过说到装备问题,中国倒是没否认外销型歼-10CE在实战中击落多架战机,官媒提了这茬,虽然时间地点没点名,但外界猜测基本锁定在最近这波印巴冲突,这对中国军工出口是个实锤,更是对老客户巴基斯坦的一种背书。
这也难怪印度这次情绪这么激动,毕竟自家引进的“阵风”被击落,巴方用的还是中国货,这种“实战打脸”,放在哪个国家都要找借口解释,印度选择的解释方式就是把中国拉进来,顺便提升自己军费话语权。
说到这里其实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印度这套“零和思维”其实挺一贯的,总想通过外部威胁来掩盖内部问题,而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则更多是一种“结伴不结盟”的新型模式,这种关系既能合作,又留有余地,外界很难把它简单归类成冷战式对抗。
说穿了,印巴这场局,印度的最大诉求其实是让自己在美西方那边的“存在感”再提升一点,一边炒作中国威胁,一边争取更多资源,国内还能压住反对声音,这波操作不能说不聪明,但也有点套路化。
放眼整个局势,印巴之间这点火药味其实远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两国都在意外交场上的表现,都在想办法给自己争取“加分项”,真正的大规模升级概率其实并不高,更多的是舆论战和心理战。
不过话说回来,每次印巴冲突,外界都爱拿中巴合作说事,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确实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怎么平衡好“合作”与“不介入”,考验的不只是政策智慧,更是战略耐心。
对中国来说,现在的态度其实已经很明确,既不激化矛盾,也不轻易被卷进局势升级,把握住这个分寸就能站稳脚跟,至于印度那边的“喊话”,有些是出于国内需要,有些是试探外部反应,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局势怎么看都还没到“失控”边缘,印巴双方其实都明白,真要打起来,成本没人能承受得起,倒是这种“嘴炮+军演+外交拜访”的组合拳,会一直循环下去,成了南亚半岛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