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中充满了争议,数次寸步难行,历尽艰辛才成为相声界的传奇,本可以“庇护”子女的他,为何不肯让孩子们继承衣钵?
拜师风波
14岁入行的杨少华,在拜师的过程中,丢尽了面子,尽管他对外宣称师父是郭荣启,可郭荣启谈到他这个弟子时,却连连叹气。
有一次,有人问郭荣启,知不知道杨少华四处宣扬“师承郭荣启”,他犹豫了一会儿,一边叹气一边解释:“没办法,他家孩子多。”
从他的语气不难听出,他似乎对杨少华这个弟子很不满意,仿佛收下杨少华是“被逼无奈”,事实的确如此。
据杨少华所说,自从父亲去世后,年幼的他就跟着姐姐出门讨生活,姐姐在北京商场的台球厅工作,负责给客人捡球,他就在商场外面给人擦皮鞋。
商场旁边有一家名为“启明”的茶社,里面总有人说相声,他也能跟着听几句,那时候茶社里最出名的就是郭荣启,有人引荐他去拜师,结果屡屡遭拒。
也不怪郭荣启不肯收他,他那时候年轻气盛,说话总是“噎”人,郭荣启问他会不会骑自行车,他竟然回答:“你还不会骑自行车呢,我会这干嘛?”
没过多久,又有人替他在郭荣启面前说好话,郭荣启知道他是个没爹的孩子,挺可怜的,又问他识不识字、会不会播广告,他说自己不识字,又不甘示弱地说:“你能报,我就能报。”
直到第三次去拜师,实在没招的郭荣启,只好收他为徒了,可他那时候穷得叮当响,根本没钱办拜师仪式,就简单地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入了郭荣启门下。
相声界是个非常“讲究”的地方,没有拜师仪式,就意味着“名不正、言不顺”,后来总有人拿这事儿暗暗“戳”他,好在他心态好,从来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也没受到影响。
公园卖艺
如今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剧场或者茶社演出,甭管规模大小,都没有强烈的“卖艺”性质。
可杨少华出道那个年代,说相声就是卖艺的,不管多么受欢迎,说到底就是“卖艺的”。
他也想体体面面地挣钱,可他长这么大,只靠着擦皮鞋赚过钱,比起擦皮鞋来说,说相声有尊严得多。
有一年,他家老大杨威都上学了,放学回家路上,从同学口中得知,他在公园里面说相声,还有人朝他“扔钱”,杨威那时候年纪小,只觉得他厉害,能吸引那么多观众,还能赚钱。
直到逐渐懂事以后,杨威才明白父亲的“难处”,在公园里卖艺,不受尊重不说,观众还不一定给钱。
儿子都懂的道理,杨少华能不明白吗?可他也是无可奈何,一家老小都要吃饭,儿子还要读书,全家人都指着他挣钱,只要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哪里卖艺都可以。
回想起那段艰苦经历时,他笑着表示:“那时候实在没法子了,只能去人多的地方说说相声,现在觉得挺好,要不是当时壮着胆子去了,我也不会有今天。”
在杨少华看来,不管在商场外面擦皮鞋还是去公园里卖艺说相声,都是人生经历,不仅磨炼了性格,还锻炼了心志。
不过,说相声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有天资,还要吃得“苦中苦”,所以他一开始,不希望孩子们走自己的老路,怎奈孩子们实在感兴趣,他也不能太强势,就随孩子去了。
老来红
相声演员都知道,人红要趁早,年轻时走红是运气好,中年时期走红是功力扎实,若是人到中年还不红,那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那时候,杨少华入行四十余年,虽说功力“深厚”,但总是差点运气,即将迈入花甲之年,都还没有走红,他也不抱期望了。
没想到90年代的《枯木逢春》,真的让他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他开创了“蔫哏”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全国范围内一炮而红。
从那以后,杨少华的事业道路上,几乎全是“绿灯”,不仅创作出《危言耸听》《文坛赝品》等影响深远的相声作品,还当了演员。
由他主演的《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大获成功,他也将“杨光故事”系列搬上了小品舞台,只可惜每次冲击春晚都“差一口气”。
直到2018年,87岁的他终于登上梦寐以求的央视春晚,由他参演的小品《为您服务》,是整场晚会中收视率最高的小品。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杨少华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时不时就有“病重传闻”,有一次还进了ICU,不少观众都担心他的身体。
可他觉得“人生得意须尽欢”,都活了九十年,实在不想“委屈”自己,所以他在家宴上烟酒不离手,家人也不敢说他。
不过,他也不是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给他买的锻炼器材,他有空的时候就练练,但他早已看淡生死,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如今,93岁的杨少华开通了自己的个人账号,平时跟着孩子们一起拍短视频,还打了不少广告,网友们都调侃般问道:“相声界的‘泰斗’,也要开始直播带货了吗?”
实际上,他的账号是家里人在管,他只是配合家人做推广,平时有什么好吃、好喝、好穿的,他都很积极地尝试,有人觉得他在炒作,有人觉得利用名气赚钱不寒碜。
最后,不管杨少华这辈子受了多少争议,他在相声界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影响,他创作、主演的那些好作品,也会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