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张大爷急匆匆从乡下赶到市里找我。"听说农村要停止确权了?我家宅基地还没办证,以后是不是就没法证明是我家的了?"张大爷满脸焦虑,他的担忧也是千万农村家庭的共同心声。
2023年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的通知》,明确要求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2025年全面实施农村房屋"房地一体"登记制度。这项政策在农村引发热议,不少像张大爷这样的农民担心"未来宅基地会不会收归国有",也有不少已经在城市定居的农村子女担心"父母的宅基地跟自己还有没有关系"。
事实上,这些担忧源于对政策的误解。所谓"停止确权"并非真的停止,而是将过去分开进行的"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转变为统一的"房地一体"确权登记。这项改革对农民和他们的城市子女意味着什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让我们从政策本质出发,厘清这场关乎亿万农民财产权益的重大变革。
"房地一体"登记是农村产权制度的重大进步,而非剥夺农民权益。过去几十年,我国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的产权登记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房屋由住建部门管理,宅基地由自然资源部门管理,导致农民需要分别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不仅程序繁琐,还经常产生"房地不一"的矛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宅基地总面积约为184亿平方米,涉及约2.3亿农户。其中已完成确权登记的比例为85%,但"房地一体"登记比例不足40%。在某些欠发达地区,这一比例甚至低于20%。
北京大学土地与不动产法研究中心主任王佳宁指出:"'房地一体'登记解决了过去'一户多宅'、'超标准占地'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农村不动产权益提供了更可靠的法律保障。"
根据自然资源部2025年1月公布的实施细则,"房地一体"登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所有权性质明确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合并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并颁发统一的不动产权证书。这使农民的产权更加清晰、完整。
登记程序简化。过去需要分别申请的两个证件,现在只需一次申请,一个流程,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办证成本和时间。
确权标准统一。过去各地"一乡一策"甚至"一村一策"的现象将逐步消除,全国将执行统一标准,解决跨区域确权的一致性问题。
自然资源部2024年下半年在全国12个省份的调研显示,实施"房地一体"登记后,农民办证时间平均缩短了65%,行政成本降低了40%以上。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率已达95%,农民满意度高达92%。
"房地一体"登记将重塑农村房屋交易和继承规则。这项改革不仅仅是证件的合并,更对农村不动产流转产生深远影响。对城里工作的农村子女来说,父母的宅基地未来处理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民法典》和《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原则上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意味着农民的城市子女如已转为城市户口,将面临无法直接继承父母宅基地的法律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数据表明,截至2025年初,全国约有7800万进城农民保留着农村宅基地,这些宅基地面积约占全国农村宅基地总面积的26%。随着实施"房地一体"登记,这部分宅基地的处置将面临新的法律框架。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宅基地退出试点范围内,平均每亩补偿标准为9.8万元,比2023年增长15%。按此计算,一个标准宅基地(约1亩)的市场价值接近10万元,这是许多农民家庭的重要资产。
对此,山东省泰安市基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李建军表示:"很多农民子女对宅基地缺乏了解,认为像城市房产一样可以自由买卖和继承,这是不准确的。'房地一体'登记后,宅基地的集体性质并未改变,但权属更加明晰,有利于依法处置。"
"房地一体"登记政策下,农村子女需要关注的五个变化:
继承权更加明确。"房地一体"登记后,农村房屋继承将更加规范。根据最新政策,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如已转为城市户口的子女)可以继承房屋所有权,但宅基地使用权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处理,如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回购或转让给其他集体成员。
处置方式多元化。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赋予了县级政府更大的宅基地审批权限。根据这一决定,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有偿补偿"机制,为非集体成员处置宅基地提供了新渠道。
农村"三权分置"格局形成。所有权归集体、资格权归成员、使用权可流转的"三权分置"改革在2025年将全面推开。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试点地区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流转率提高了23%,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
确权时限压力加大。自然资源部明确,2025年底前尚未申请确权登记的宅基地,将纳入"清理整治"范围。截至2025年3月,全国仍有约15%的宅基地未完成确权登记,这部分宅基地权益保障面临挑战。
评估标准更加统一。"房地一体"登记实施后,农村不动产评估将参照统一标准,有助于解决过去补偿标准不一致的问题。2024年底全国农村宅基地平均评估价格为12.6万元/亩,比2023年提高18%。
"房地一体"登记政策下,城市子女应该怎么做?面对这一重大变革,有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尽快办理登记。据自然资源部通报,2025年6月后,各地将陆续开展"回头看"工作,对未登记的宅基地进行全面排查。建议尚未办证的农村家庭尽快完成登记,避免权益受损。
保留原始证明。即使办理了新的"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也应妥善保存原有的土地证、房产证、集体土地使用证等文件,这些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注政策试点。全国已有23个县市被列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些地区的政策往往更加灵活。如浙江省湖州市允许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继续使用宅基地,每年缴纳一定使用费;江苏省南通市探索宅基地"限制继承"模式,允许城市子女在规定期限内(通常为3-5年)处置继承的宅基地。
规划处置方案。对已在城市定居的农村子女来说,需要提前与父母沟通宅基地处置方案。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60岁以上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7%,这一群体的宅基地传承问题日益凸显。
了解本地政策。各地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存在细节差异。以湖南省为例,该省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死亡后,其宅基地使用权可由配偶和子女共同继承,但继承人需在一年内确定一人作为宅基地使用权人,否则视为自动放弃。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5年1月发布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非农户口的继承人需在继承宅基地后3年内完成处置,超过期限未处置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回购。这些地方性规定直接影响城市子女的权益。
浙江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清远表示:"农村'房地一体'登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又要符合国家土地管理大方向。对城市子女而言,核心是尊重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原则,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合理解决方案。"
未来5年,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权属清晰、流转顺畅、保障有力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这意味着农村不动产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化、市场化。
有专家预测,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宅基地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7.5%,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村消费市场规模突破6万亿元,带动农村资产价值稳步提升。
2025年3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预测,到2027年,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基本实现应确尽确、应登尽登。届时,农村不动产权益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对张大爷这样的农民来说,"房地一体"登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权登记;另一方面,权属清晰后,农村不动产的保障性和资产价值将同步提升。
张大爷后来按照村里安排,补齐了相关材料,顺利拿到了"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心里踏实多了,"他笑着说,"儿子在城里买了房,这农村老宅现在也有了'硬证据',将来怎么处理都有了底。"
从"确权难、确地难、确房更难"到"一证多能、全国通行",农村"房地一体"登记正在重塑农村不动产权益保障体系。对农民和他们的城市子女而言,了解政策、积极应对、合理规划,才能在这场改革中保障自身权益。
你家乡的宅基地确权进展如何?作为农村子女,你是否关注过父母宅基地的处置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