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报道,当地时间5月19日,普京和特朗普就关键议题进行了讨论。
此次交谈持续了2小时5分钟。通话结束时,“两人都不想结束对话——可以说,不想挂断电话”。
感觉美俄突然走得很近,相谈甚欢。这让人有些大为不解。前不久,普京当着中国贵宾,还对中国交底了,表示“中国是俄罗斯最可靠的伙伴”。
这啥操作啊,有些看不懂。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自然可知其中缘由。
第一,当前,对于深陷乌克兰泥潭的俄罗斯而言,结束这场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的诉求从未如此强烈。
战场胶着态势与西方制裁的双重挤压,促使莫斯科重新评估战略优先级。特朗普政府复归,为俄罗斯提供了突破外交孤立的想象空间。
俄罗斯通过与美国建立某种程度的“默契”,既可争取更有利的和平谈判筹码,又能为战后经济重建预留与美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
第二,美俄突兀的“走近”,从美国方面看,在印太战略受阻背景下,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制造地缘政治变量来分散中国战略注意力的战术动作。
特朗普多次想受邀再访中国,最近又通过媒体释放此类消息,但中国没有理会。
美与俄的走近,“醉翁之意不在酒”,舆论上佯攻一下,给中国制造一些压力,臆想促使中国“就范”。
第三,这些年中国一骑绝尘,不断进阶,综合实力不断跃升,无论科技,还是军事,都有超越和碾压之势。
美、俄作为曾经的巨头,如今抬头望去,早有新贵巨人站在上方。在现在颓废态势之下,相互“窃窃私语”,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对任何实质性推动俄乌停火的外交互动持开放态。
对于真正促成俄乌停火,中国更倾向支持联合国主导的多边协调机制,而非单一大国主导的临时性安排。
此外,美俄走得近,美国可以抽身东欧,更加聚焦印太。作为最大能源进口国,中国还要防范美俄能源联盟,对定价权的冲击,形成针对中国的战略钳制。
当然,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欧洲安全架构上的利益冲突,以及国内政治生态的深刻差异,都决定了这种互动难以突破结构性矛盾的桎梏,相谈甚欢只能说是表象。
纵观历史,大国博弈往往具有很大复杂性。西方有句话说的很露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既要保持战略清醒,防范美俄联手制造的外部压力,更要坚持战略主动,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继续发挥多边主义领导作用。
百年新局,因中国而变,中国的发展进程已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强劲动能和势能,很多“权谋算计”都难以实质性影响中国发展大局。
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充满中国式智慧的人间大道。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公众号:zgmjply(评论员解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