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7岁演员黄杨钿甜在社交平台晒出成人礼照片,配文称“耳环是找妈妈的”。

这本是一组寻常的青春纪念照,却因耳环的“火彩”过于耀眼,被珠宝爱好者认出疑似英国奢侈品牌GRAFF的经典款,市价高达230万元。

一个未成年的新人演员,如何能佩戴如此昂贵的首饰?网友的疑问迅速点燃全网“侦探式”扒皮。



不到24小时,焦点转向黄杨钿甜的家庭背景。

其父杨伟被曝曾任职于雅安市投资促进局,负责招商引资和项目收标工作,2017年辞职经商。

公务员家庭与天价消费的反差,让事件从娱乐八卦升级为公共议题。

网友顺藤摸瓜,扒出杨伟名下多家公司、亲属涉案记录,甚至关联到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的敏感项目。

面对质疑,杨伟第一时间回应称“从未参与灾后重建”,并将耳环称为“仿品”。

然而,网友的深扒让这场“辟谣”显得漏洞百出。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一串电话号码:15892692288。

在雅安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2015年发布的《雅安市参加中国西部进口招标方案》中,项目收标人“杨伟”的联系方式正是此号码。

更蹊跷的是,该号码同时关联杨伟名下多家公司:

2014年注册的深圳国影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0年成立的益善堂生物科技公司(后更名为美妆贸易公司);

2025年舆情发酵后紧急变更法人、退股的企业。

“重名或许常见,但电话号码、公司轨迹、家庭照片高度重合,只能是同一个人。”网友通过支付宝账号进一步验证,发现该号码的头像正是杨伟与妻女的合影,但在曝光后火速注销。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反而坐实了疑点。



事件的核心矛盾,直指杨伟在雅安任职期间的敏感项目——荥经县云峰山4A景区开发。

该项目总投资7亿元,明确标注为“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建设周期2014-2019年,而杨伟正是项目联系人。

尽管杨伟声称“仅负责展场设计招标”,但网友发现两大矛盾:

时间线重叠:2014年项目启动时,杨伟尚未辞职,却已注册深圳影视公司,涉嫌违反《公务员法》禁止经商的规定。

业务关联:其名下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招商引资中介服务”,与原单位职能高度重合,被质疑利用职务影响力牟利。

更刺痛公众神经的是灾后重建资金的对比。

雅安地震后,部分灾民仅获1万元房屋重建补贴,而杨伟家庭却被曝住深圳亿元别墅、佩戴百万珠宝。

“死者抚慰金不及一只耳环”的讽刺,撕开了慈善资金监管的旧伤疤。



事件发酵72小时内,相关话题阅读量破10亿,衍生出#雅安官场地震#、#慈善资金流向#等子话题。网友的诉求早已超越个案:

公职人员“旋转门”监管:公务员辞职经商如何避免利益输送?

灾后重建透明度:19.06亿元社会捐款究竟流向何处?

特权阶层的财富合法性:黄杨钿甜的演艺资源是否受家庭背景影响?

正如评论员胡锡进所言:“公众愤怒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特权对公平的践踏。”

超过60%的网民呼吁建立“官员离任后商业活动追溯机制”,折射出对制度性监督的迫切需求。



截至2025年5月20日,雅安市纪委监委已介入调查,但尚未公布结果。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场风波已带来三重启示:

数字时代的监督力量:网友通过企查查、裁判文书网、卫星地图等工具“破案”,展现公民监督的专业性与决心;

权力运行的阳光诉求:公众期待公务员财产公示、慈善资金区块链溯源等制度落地;

社会信任的修复之路:奢侈品可以鉴定真伪,但公信力一旦崩塌,重建远比耳环保值更难。

我们不怕有钱人,只要他的钱是干净的光明正大的就行。

当一只耳环照出权力与财富的模糊边界,唯有真相的阳光,能抚平地震伤痕与人心裂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