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两岁半的糖糖正专注地搭建着乐高城堡,她的外婆王阿姨在隔壁教室学习智能手机应用课程……这一老一少各得其乐的场景,折射出眼下,共和新路街道以“宝宝屋+”为纽带打造的社区服务新生态。



在“宝宝屋+”模式下,这个70平方米的托育空间,不仅是年轻父母“解放双手”的港湾,更通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的全龄段资源,串联起覆盖儿童、青年、老年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为上海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从“解放双手”到“服务破壁”,

民意催生社区服务蝶变

“从前带娃有诸多不便,而现在,托育、用餐、学习都能在党群中心‘一站式’解决。”

宝妈张女士的感慨,折射出共和新路街道以“宝宝屋+”撬动服务升级的治理智慧。




自今年2月起,这个嵌入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托育空间,以全年12次免费托位服务、专业保育团队与多元育儿课程,迅速成为宝爸宝妈们的热门打卡点。

然而,

居民的需求并未止步于此。

“要是能以这里为圆心,把党群服务中心的其他功能也串起来就好了。我们送娃来这儿,顺便去社区食堂解决午饭,再去图书室看看书,老年大学下课后直接接孩子,一上午的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

市民周阿姨的建议,道出了众多家庭的共同心声——以“宝宝屋”服务为起点,联动党群服务中心的全龄段服务资源,打造一体化生活服务链。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设有社区就餐点、图书馆、老年学校等8大功能区,但因空间分散,居民往往“顾此失彼”。

从纸面建议到立体服务

共和新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敏锐捕捉到居民这一潜在需求,随即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座谈会等方式,面向辖区家庭广泛征集关于托育服务与社区其他功能空间融合的建议。收集到的200余份问卷显示,92%的受访者支持以“宝宝屋”为纽带整合社区资源,期待实现一站式生活服务体验。


随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联动各居民区,召开“社区生活圈服务优化”主题议事会。会上,年轻家长提出增加亲子互动课程的设想,老年居民建议完善代际交流空间,上班族则关注错峰服务时段的可行性……这些来自不同年龄层的建议,为后续服务方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

针对居民建议,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迅速组建项目孵化小组,邀请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等多部门代表与社区规划师共同参与。在为期两个月的方案打磨过程中,小组成员实地调研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区,梳理“宝宝屋”与社区食堂、图书馆、老年学校等空间的联动动线。专家团队从儿童心理发展、家庭需求与社区治理三个维度,为服务融合提供专业支撑。

经过多轮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宝宝屋+”服务方案:在空间布局上,打造“托育—亲子—成长”服务链,设置家庭共享阅读角、代际互动游戏区;在服务内容上,推出“育儿经分享会”“祖辈科学育儿培训”等特色项目;在时间安排上,试点“错峰服务时段”,满足上班族接送需求。

“宝宝屋+”:

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新范式

这种转化效能也体现在实打实的数据上,该中心智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宝宝屋+”服务模式推行三个月来,党群服务中心日均客流量增长36%,居民活动参与时长延长至原来的1.8倍。同时,以数字预约系统为依托,居民可通过“随申办”静安旗舰店,实现托育、用餐、学习等服务的“一键预约、一码通行”,服务满意度达98.6%。




如今,走进共和新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社区生活图景:低龄幼儿在“宝宝屋”专业保育员引导下探索益智玩具,隔壁的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饭香,供家长用餐或预订儿童营养餐;二楼图书馆传来家长与孩子的琅琅读书声,每周三下午的“亲子阅读时光”成为热门活动;老年学校钢琴班学员与“宝宝屋”宝贝隔空互动,祖孙三代在共享空间其乐融融。


未来,共和新路街道将继续深化“宝宝屋+”服务模式,并将人民建议征集理念深度融入其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拓宽建议收集渠道,广泛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精准地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妈咪小屋等资源,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区服务生态。为城市社区治理贡献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静安经验”,让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罗欣悦

编辑:梁慧

信息来源:共和新路街道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