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1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2

编辑| 介明钢

5月19日至21日高温红色预警期间,河南中西部、西北部等40℃以上极端高温区域, 高温加速人体机能消耗,更容易引发驾驶疲劳,该如何预防和缓解呢?


高温如何催化疲劳驾驶?

5月19日清晨8时,河南多地气温已突破35℃,至午间11时30分,郑州、安阳等城市气温飙升至41℃,林州市更以43.2℃刷新全省5月历史极值。气象数据显示,全国高温前十城市中河南独占五席,省会郑州甚至超越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成为当日“全国最热城市”。截至20日,淮河以北大部最高气温仍维持在37-41℃,地表温度超70℃的“炙烤模式”持续考验驾驶人耐受力。


生理机能断崖式下跌:高温导致人体水分流失加速,脑部供血不足,驾驶者反应速度较常温环境下降30%;

车辆环境恶性循环:封闭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至2000ppm以上(正常值<1000ppm),直接引发嗜睡、注意力涣散;

路况风险倍增:沥青路面在60℃高温下软化,轮胎爆裂概率增加4倍,紧急制动距离延长15%。

疲劳驾驶:危害远超想象的“待机模式”

当车辆仍在行驶,驾驶人的大脑却因疲劳进入“待机模式”,甚至双眼短暂“关机”,这一场景已成为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研究表明,连续驾驶4小时以上未休息,人体反应能力、判断力及注意力将显著下降。根据公安部统计,2024年6月28日,内蒙古太仆寺旗一名驾驶人因夜间疲劳分神,车辆失控冲出路面,所幸安全带保护未酿成惨剧。此类案例暴露出疲劳驾驶的五大核心危害:


反应能力骤降

长时间驾驶使大脑供氧不足,驾驶员对突发状况(如急刹、变道)的反应时间延长,事故风险倍增。数据显示,疲劳状态下,刹车距离平均增加20%-30%。


判断力严重偏差

疲劳易导致驾驶员过度自信或消极应对,误判车距、车速及路况。例如,在弯道或匝道口,疲劳者更易因操作迟缓引发追尾或侧翻。


注意力涣散

单调的路况(如高速公路)易引发“公路催眠效应”,驾驶员可能忽视交通信号、行人或其他车辆的动态,甚至错过出口标志。


生理机能失控

重度疲劳时,人体可能进入“微睡眠”(持续3-5秒),此时车辆处于完全失控状态。2023年某省高速交警数据显示,20%的午夜事故与驾驶者短暂入睡直接相关。


事故后果惨重

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多伴随高速撞击,伤亡率远超普通事故。因驾驶人无法及时避险,常导致连环追尾、冲撞护栏等恶性后果。

防患未然:科学策略破解疲劳困局

针对疲劳驾驶的隐蔽性和高危害,交管部门与安全专家提出“预防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防控体系




时间管理:遵循“2-4-20”法则


短途驾驶:每2小时停车休息15-20分钟,活动肢体并补充水分。

长途行车: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夜间或载货车辆建议缩短至2小时。

团队协作:多人轮换驾驶,确保每人单次驾驶时长控制在2-4小时内。

行程规划:规避高风险时段


生理低谷期:凌晨2-6时、午后12-15时人体警觉度最低,尽量避免此时段长途驾驶。

天气影响:高温、阴雨天气加剧疲劳感,需提前调整行程或增加休息频次。

技术赋能:智能设备保驾护航

车载监测系统:部分新型车辆配备驾驶员状态监测功能,通过面部识别、方向盘握力检测等技术实时预警。

辅助驾驶功能: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系统可在轻度疲劳时提供应急支持,但不可替代人工干预。

生理调节:多维度缓解疲劳

环境优化:保持车内通风,避免长时间使用内循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引发血糖波动,适量饮用咖啡因饮料(每日不超过400毫克)。

法律约束:严规筑牢安全底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行为。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交通违法行为,一次记9分。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连续驾驶载货汽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交通违法行为,一次记3分。


郑州日产帕拉丁参数图片)推黑武士版

宝骏享境河南区域上市

扫描进入小程序

第41届春季大河国际车展

2025年4月10日-14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深度好文 ▏大河车展 ▏独家评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