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陈列着一根来自朝鲜半岛的枯木,这根枯木满是弹痕,细数后发现,枯木全高不足一米,上面竟然镶嵌着35颗弹片。
多年来,每当有志愿军老兵来此参观,都会在这颗枯木前驻足瞻仰,上面每颗弹片都诉说着那场战役的惨烈。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绞肉机”的上甘岭战役,战后蒋介石深感震撼,说了十五个字。
总统并不想打仗
其实关于是否应该参与朝鲜战争,美国国内一直存在巨大争议,由于刚刚经历了二战洗礼,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迎合民众的意愿,杜鲁门也是积极表态,原本48万人的海军陆战队被裁减至8.6万人,陆军原有的100个师被裁减至9个。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美国人手中的“真理”威慑力骤减,同年10月,蒋介石败走台湾,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隐约感受到了共产主义扩张所带来的威胁。
艾奇逊警告杜鲁门:“一个特殊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国应该整军备战,应对新的挑战。”但杜鲁门对此不以为然,称苏联的核爆成功只是“实验室的偶然结果”。
至于台湾的蒋介石,杜鲁门更是不想染指,早在解放战争后期杜鲁门就中断了对国民党的援助。表面原因是“察觉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现象”,实际原因是对蒋介石在上次美国大选中斥巨资支持自己的竞争对手杜威。
综合以上表现可以看出,二战结束后杜鲁门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安抚民众,发展经济上,对于打仗的兴趣不大。
直到1950年6月,金日成的大军越过三八线,杜鲁门才意识到了亚太局势正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国民党,虽说四方势力相互看对方不顺眼,但在反共这件事上,他们却表现的出奇的团结。
但是杜鲁门依然犹豫不决,因为当时的美军状态实在是太差了,军人家属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或丈夫去地球另一边,为一个与美国毫不相干的政权卖命”,军队内部装备多年未更新,士兵们对于训练懈怠,谁也没想过二战刚刚结束5年,自己就又要扛枪上前线。
李奇微也表示:“我们正处在准备不足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当时的驻韩美军只有一个师的兵力,装备更是简陋,李奇微的原话是:“我们在朝鲜半岛,连一个3.5英寸的火箭筒都没有。”
从全球战略布局上,杜鲁门也意识到朝鲜战争不过是苏联在“铁幕”落下前的重要一步棋,专注于研究苏联问题的两位专家(凯南、波伦)也不止一次警告杜鲁门:“将来美苏对抗的主战场是欧洲,斯大林在朝鲜半岛拱火其实是想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亚洲。”
两位专家的预测十分精准,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刚刚豪掷数十亿,对波兰、捷克、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进行了援助,至于朝鲜问题,苏联耗费的资金甚至不到援助东欧的零头。
精明的斯大林反而屡次提出“希望中国发挥关键作用”,只不过当时的中国比较理性,并未上当,开战前两天中央军委还发布了“复员100万官兵,回家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命令。由此可见,起初中国并不想参与半岛争端。
两位专家还预测,中国不会出兵朝鲜,因为中国高层依然把台湾问题视为首要,1949年我国与苏共高层的会晤并不愉快,斯大林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对中国保持着高度戒备,斯大林担心中国会成为第二个南斯拉夫。
甚至蒋介石被美国抛弃后,苏联还曾暗中对其进行支持,毕竟相比于毛主席,蒋介石在面对强权时显得更加软弱,必要时候,台湾可以成为制衡中国的一颗棋子。
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情报还是非常精准的,当时中苏关系远没有表面上那么亲密,《中苏互助同盟条约》签订时双方代表脸色阴沉,甚至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
6月25日,北朝鲜的坦克碾过了三八线,联大立刻召开会议,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西兰、荷兰、土耳其等国均宣布向朝鲜半岛派遣部队。
杜鲁门这才下定决心,正式介入朝鲜战争,即便当时的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中央也预测到,美国的介入将会彻底改变朝鲜半岛局势,中央军委立即撤销了“100万官兵复员”的命令,同时东北军区进入战备状态。
即便如此,杜鲁门内心仍然十分厌恶这场战争,最初只是命令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向韩军提供装备物资,想打一场类似于巴以冲突的“代理人战争”,但事态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杜鲁门的预期,韩军一溃千里,根本不是运几船装备能挽救的。
不得已之下,杜鲁门只能批准了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下次总统大选,杜鲁门的计划是快刀斩乱麻,以最快速度结束朝鲜战争。
杜鲁门口中的“结束战争”指的是半岛回归战前局势,即南北两国以三八线为界,而麦克阿瑟主张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朝鲜,至少也是对北方进行“完全去军事化”。
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的溃败速度远超麦克阿瑟的预期,个别愣头青部队甚至只用了一周就摸到了鸭绿江边,中国边境城市丹东也被炮火殃及,美军的行动给新中国政权带来了极大的不安。
1950年10月8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毛主席的决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雷厉风行的开入朝鲜境内。
虽说中朝联军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把战线重新推回到了三八线,但双方都已经领教到了对方的厉害,美军自五次战役之后便未敢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双方基本都是围绕三八线进行小范围的战斗。
由于中国的参战,战争进程并不像美国人想象的那么顺利,但从当前态势来看,也算是达成了杜鲁门的最初目的,所以早在1951年7月,中美双方就已经开始了停战谈判,只不过杜鲁门为了给自己的大选造势,试图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去签署停战协议,但协议上的诸多内容对于中朝两国是有屈辱性的,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一场改变总统大选的战役
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更别想在谈判桌上拿到。杜鲁门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介于美军在朝鲜伤亡过大,国内反战情绪越来越高涨,杜鲁门希望在大选进行前,在朝鲜取得一次局部战斗的胜利,以此来给自己增加筹码。
1952年,李奇微被调任至北约总司令,由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刚一到任,便遇到了意外情况。某战俘营内被爆美军虐待战俘,导致战俘营发生了暴动,俘虏还将战俘营领头军官杜德绑架。
为了交换杜德,克拉克只能硬着头皮和战俘进行谈判,并发表声明“任何战俘营都不会在出现虐待战俘的情况”,杜德虽说换回来了,克拉克的面子却没了。
为了找回面子,克拉克决定发起一场局部战斗,这与杜鲁门的诉求不谋而合,对于克拉克的计划,白宫方面无条件支持。注意!无论是克拉克还是杜鲁门,最初计划都是进行一场完美的战斗,并非战役。
所以实际参加策划的仅仅是一位团长,该团正是美7师下辖的31团,该团也是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曾在长津湖战役中被志愿军缴获团旗)。
31团计划出动两个步兵营拿下上甘岭村南侧的597.9高地,537.3高地,别看负责进攻的只有两个营,但其背后是18个炮兵营共计324门火炮,以及200多架飞机的火力支援。美军将这次行动命名为“摊牌行动”。
从1952年10月12日开始,美军便开始了对两座高地的炮火准备,一天的时间内,美军便向3.7平方公里的山头发射了18万发各种口径炮弹,当时两座高地上只有15军下辖的两个连,总人数200人左右。
两天的炮击几乎把山头削低了两米,14日美军向两座高地发起了冲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进攻并未如原计划进行,原本的两个营兵力被临时提升到了两个团,由31团进攻597.9高地,另外一个韩军团进攻537.3高地。
由于敌人的进攻过于猛烈,志愿军的两个连被迫后撤,美军如愿以偿的拿下了两个高地。但是,当天晚上15军又集结了部队收复了失地。
第二天早上,美军又调来了两个团投入战斗,炮火之猛烈前所未有,平均每平方米每秒会落下六发炮弹。
坑道中的志愿军通过简易的步话机与数里之外的营指挥所进行联络,然而在雨点般的炮弹下,天线刚刚架起就被炸断,关键时刻,通讯班副班长牛保才用身体充当电线,为营部换来了宝贵的3分钟通话时间,无数弹片穿过他的身体,但他依然紧握电话线,最终壮烈牺牲。
在之后的几天里,双方在这两座小山包进行来了反复争夺,投入的兵力也越来越多,原本只是帮克拉克找面子的小规模战斗,竟然演变成了中美两国意志力的大比拼。守卫597.9高地的45师三天内损失3000多人,个别连队甚至只剩下了几人。
事已至此,15军军长秦基伟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遭遇战,我方必须抛弃速胜的观念,做好与敌人打持久战的准备。
之后的一个月内,15军的战士们将所有坑道打通,并在高地的反斜面修筑了大量防炮巢,志愿军对反斜面的英勇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个防炮巢都由坑道连接,战士们可以在坑道内来回机动。
从20日开始,双方的争夺的焦点变成了坑道,美军先后使用硫磺弹、毒气弹、喷火器等武器对坑道内的志愿军进行杀伤,45师伤亡达到了4000人,师部警卫连、通讯连等勤杂人员也不得不投入战斗,秦基伟痛心疾首,将作为预备队的29师投入了前线。
除了敌人猛烈的炮火之外,志愿军还要应对断水断粮的处境。敌人的炮火封锁了通往高地的补给线,秦基伟甚至说过:“谁能把一个苹果送进597.9高地的坑道,立授一等功。”
战争持续到了11月3日,美军的炮火戛然而止,志愿军清晰的看见,山下的美军正在用卡车疯狂运输补给,暴风雨来临的前一个晚上,往往都是十分宁静。事实上,11月4日是美国大选日,杜鲁门想要当着众人面宣布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但此时元气满满的12军已经投入了前线,美国大选拉开序幕之时,也是美军向上甘岭发起冲锋之时,可惜的是,这一次美军依然没能突破志愿军的防线,杜鲁门的总统梦也随之破灭。
当天下午,克拉克宣布放弃进攻597.9高地,另一侧的537.3高地由韩2师进攻,韩军不甘失败,仍然与志愿军战斗了数日,直到11月25日,韩军在经受巨大损失之后也只能承认了事实,停止了进攻,所以我国一直把11月25日视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日。
整个战役持续了43天,志愿军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2次,击退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规模冲锋653次,以自身伤亡11529人为代价,歼敌25498人,除了牛保才、黄继光等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之外,另有12347人战后被授予了三等功以上荣誉。
结语
蒋介石得知上甘岭战况之后感慨:“世上没有哪只军队能打败解放军了。”蒋介石与杜鲁门闹掰是在辽沈战役前后,失去了美国援助的国军在战场上仿佛失去了主心骨。
然而,面对同样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志愿军却打出来国威,由此可见,国民党输的一点不冤,战争终究还是人与人的对抗,装备或许能起重要作用,但起不到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