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目标感如同指引方向的明灯,为他们的行动提供动力和方向。然而,许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缺乏明确的目标感,对学习、生活甚至未来感到迷茫。作为智和教育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孩子没有目标感,往往与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密切相关。
一、过度安排:剥夺选择权,目标感无从生根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习惯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每天的时间安排,到兴趣班的选择,再到未来的职业方向,家长们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像被牵着鼻子走的木偶,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家长们需要学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可以给他们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决定是选绘画还是书法,是学舞蹈还是学乐器。当孩子有了选择的权利,他们会觉得这些事情是自己感兴趣的,是自己想要去做的,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目标感也会慢慢培养起来。例如,有位家长在给孩子选兴趣班时,列出了钢琴、围棋和足球三个选项,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最终选择了足球,因为他对运动充满热情。在学习足球的过程中,孩子主动设定目标,比如要在比赛中进几个球,要提高自己的球技等,目标感逐渐增强。
二、过度规划:追求确定答案,抑制探索勇气
很多家长总想着给孩子规划好每一步,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成长,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顺利实现成功。于是,他们为孩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人生规划,甚至连大学要考什么专业、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都提前规划好了。
然而,这种过度规划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持续探索的机会。目标感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试错中逐渐清晰的。孩子需要在尝试不同的事物、经历不同的失败和挫折中,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
允许孩子试错是培养目标感的重要环节。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孩子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比如,孩子可能对某个学科感兴趣,于是尝试深入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或者兴趣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家长不应该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其他可能性。在试错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积累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形成目标感的重要基础。
三、忽视利他:缺乏价值认知,目标感难以清晰
在培养孩子目标感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常常被家长忽视,那就是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个人成就和利益,而忽视了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社会。
鼓励孩子多参与公益活动、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别人,对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对别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价值感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利他。比如,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如捐赠衣物、关爱孤寡老人、参加环保活动等;鼓励孩子在学校和班级中主动帮助同学,参与班级的各项事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感受。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认知,提高养育子女的能力,重点解决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厌学辍学、拖拉磨蹭、沉迷网络、自卑抑郁、早恋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助力父母从有效沟通、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