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俞文迪斩获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
他的职业规划为何能打动评委和心选团?答案藏在这场跨越两年的蜕变中。原来,他在求职时投出了597份简历,均石沉大海,他在拒绝中寻找答案。
俞文迪很早就开始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思考。初入华理,他满怀热情地投递了数十份英语类相关实习简历,却接连收到婉拒邮件。每次打开邮箱看到“感谢投递”的模板回复,都让他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
后来,他的第一份实习是在久游网,本地化总监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当你翻译妖怪时,不是在寻找对应词,而是在西方玩家脑海中重建一个东方奇幻世界。这句话让他领悟到:优秀的翻译,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架设理解的桥梁。由此,他明晰自身的职业方向,也确认了翻译岗位在AI浪潮下的不可替代性。
国赛的完美呈现,源自无数日夜的反复锤炼和精益求精。为了参加大赛,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在这182个日夜中,俞文迪的演讲稿经过了34次推翻重来的反复打磨,PPT也修改了近50次。
这182天,不只是一场比赛的筹备,更是一次职业认知的重塑与自我成长的见证。从对岗位的初步认知,到最终确立“技术突围中的语言摆渡人”的职业定位,每一天都在打破认知边界。在反复打磨讲稿的同时,他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他在理工科相关企业的实习中领悟科技翻译的灵活性表达;在自媒体运营中分析用户需求,培养用户思维;在跨文化项目中体会语言背后的文明对话。
182天,从迷茫到坚定,他逐步找到了外语人在科技时代的独特价值,这份蜕变远比金奖本身更珍贵。
俞文迪始终坚信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通过在途虎养车和财知星的运营实践,他系统掌握了企业运作模式,夯实了商务基础能力。在网易阴阳师项目中,他参与50余条文化梗的本地化改造,做到了既保留东方韵味又符合西方认知习惯。在电力协会实习期间,他运用“技术参数+文化注释”的双轨翻译模式,使专业内容兼具准确性与可理解性。这些实践让他形成了“专业为基、文化为魂”的翻译理念,也让他更加深刻理解了,新时代外语人需要肩负起“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对话世界”的时代使命。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俞文迪说道:“感谢学院对我们的培养。在当今时代,单纯的语言转换会被淘汰,但融合技术和人文的翻译永远稀缺,就像我的职业目标所言,我们要做‘技术突围中的语言摆渡人’。”
他坦言这次备赛过程的淬炼让他成长很多:“真正的职业规划,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像榕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外语专业就是‘根’,时代素养就是‘叶’。找到专业根基和时代需求的完美契合点就是职业规划的终极意义。”
原标题:《华理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金奖》
栏目编辑:王蕾 图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