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人打了一辈子仗,最后却自己把指挥棒递给别人。
这事儿放今天谁能信?徐海东就是这么干的。
他当时是红25军的军长,战功不小,打过大仗,干过硬仗,谁见了都得竖大拇指。
可他硬是自己跑去找省委,说这个位子我不当了,程子华更合适。
那时候,鄂豫皖根据地已经被围得喘不过气。
敌人天天压着打,粮少人少,红军顶得辛苦。
中央那边也急了,赶紧派了个熟人过去——程子华。
程不是一般人,黄埔出来,脑子清楚,干活利落。
当时他从瑞金出发,一路乔装打扮,翻山越岭,走了几个月,才摸进根据地。
到了以后,发现这儿不是缺人,是马上就要塌了。
根据地里面吵得厉害。
要不要撤?要不要突围?一伙人死守,一伙人主张走。
有人拍着桌子喊:“这地打了多少年,怎么说走就走?”有人反击:“不走全完蛋!”吵得不可开交。
程子华也没急着表态。
他把周恩来的话带到,说中央建议转移,把部队拉出去,到敌人力量薄的地方去另起炉灶。
话说完,大家都沉默了。
其实心里也清楚,围成这样守不住。
只是,这一走,过去几年流的血、死的战友,全得留在身后,谁也不好受。
后来程子华提了个想法,说我以前在山西念书的时候,听说伏牛山那边有土匪能撑好多年,那地方山高林密,国民党都拿不下,我们红军为什么不能去?这话一出,全场安静。
郑位三第一个点头,说这主意有看头。
慢慢的,大家意见就统一了。
省委开了个常委会,定了:红25军战略转移,目标伏牛山和桐柏山,打出去,另开一个根据地。
接着就说到领导班子调整。
这时候,省委决定:程子华当军长,吴焕先当政委,徐海东当副军长。
程子华一听,差点没坐住。
他说:“我来之前,中央是让我当参谋长的,这军长不是我能担的。”郑位三劝他说:“这是集体决定,全体认可你。”
其实程后来才知道,这个决定,是徐海东自己提出来的。
那天,徐海东去找了省委书记徐宝珊,说:“我看程子华更适合当军长,我愿意当副军长。”徐宝珊当时还愣了一下,说:“你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让?”徐海东说得很直接:“我没上过军事学校,理论不行,程是黄埔出身,有一套。
现在部队要突围,要打大仗,程子华来指挥更有把握。”
省委讨论之后,也觉得徐海东说得有理,最终拍板定了下来。
这事传开后,部队里议论纷纷。
有人私下说:“是不是徐军长犯错了?”有人猜:“是不是中央换人了?”徐宝珊怕这些话影响士气,亲自去找徐海东谈心。
那天夜里,月亮挺亮。
徐宝珊去了徐海东住处,说:“海东,部队里有点议论。”徐海东笑了,说:“我知道,不过我不在意。”他说得很平静:“我愿意当副军长,是我自己提的,不是犯错,也不是失职。
我干这个,是为部队好。”他说:“我喜欢打仗,喜欢冲锋,官大官小对我来说没区别,只要能打胜仗。”
这番话说完,徐宝珊眼圈都红了。
他握住徐海东的手,说:“红25军有你这样的干部,我们放心。”
转移开始那天,是初冬,冷得厉害。
红25军从罗山出发,风雪交加,走得特别艰难。
途中,程子华在庾家河战斗中,冲在前面,被击中双手,弹孔打穿骨头,血流不止。
他被抬回来,伤得很重,昏迷了两个月。
那时候连纱布都没有,只能用白布条塞住伤口,消毒靠煮水兑碱。
医院的医生钱信忠拼了命救他。
程子华醒了几次,说干脆把手锯了算了,钱信忠不答应。
他说:“能保住就保住,他是指挥官,不能没了手。”一路上,战士们轮流抬着担架,翻山越岭,护着他走。
徐海东也伤了,一颗子弹从左眼下穿过去,从脖子后头钻出来,昏迷了四天才醒。
那时候,部队里人多病多伤,省委书记徐宝珊也病得厉害,躺在担架上走。
这时候,红25军的指挥,全压在吴焕先身上。
他一个人扛着指挥大旗,带着队伍硬是打出了一条生路。
他们转战一千多里,杀出重围,最终在北边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可惜,吴焕先后来在战斗中牺牲了,年纪轻轻,才二十多岁。
那时候他在红25军的威望,比谁都高。
韩先楚说过,吴焕先是帅才,是全才,要是活着,成就肯定不止于此。
吴焕先牺牲之后,徐海东重新当上军长,程子华改任省委书记兼政委。
几个月后,红25军到了陕北,跟陕甘红军会师,成了最早到达陕北的主力部队之一。
这支部队,出发时两千多人,到了陕北变成三千七,没垮,反而壮了。
这事说出来,很多人不信。
可这就是事实。
后来程子华回忆,说:“我以前脾气大,动不动就发火。
这次受伤之后,看到那么多战士为了救我连命都不要,我变了。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同志,什么叫责任。”
参考资料:
《红25军长征纪实》,解放军出版社
《徐海东大将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程子华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吴焕先烈士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