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系列“群星”璀璨,第一部、第二部各将数十位诗人的故事带到读者面前。陈尚君说,他的撰文原则是“让唐诗回到唐朝”,此种视角,不仅可以弥补今人所欠缺,亦是重新认识唐诗的必由之路。
“重新”认识唐诗有必要吗?当然。这也是为何陈尚君教授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出版后,仅仅相隔一年,即推出了“续集”《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而且这一系列还会持续做下去。
陈尚君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唐诗研究专家,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2024年8月,他纂辑的《唐五代诗全编》(以下简称《全编》)面世,这是他以一人之力完成的学术长跑,前后跨越40余年。这本书清查整理了今存的所有唐五代诗歌,收录了4200余位诗人、逾55000首诗作。而《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系列的“主人公”,正是他在编次《全编》的过程中挑选的。故而在学术上,此书与《全编》乃是一脉,均建基于大量典籍、论著、考证之上;在写法上,则文学性更强,“主人公”皆非泛泛之辈,其人生离奇曲折,兼有作者的理解、推演,辅以“主人公”自己的诗文,不仅翔实立体,而且妙趣横生。陈尚君说,他的撰文原则是“让唐诗回到唐朝”,此种视角,不仅可以弥补今人所欠缺,亦是重新认识唐诗的必由之路。
陈尚君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系列“群星”璀璨,第一部、第二部各将数十位诗人的故事带到读者面前。在《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中,既有我们熟悉的“诗圣”杜甫、“诗星”孟浩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茶圣”陆羽、“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亦有作为诗人的帝王“唐明皇”李隆基、南唐三主,还有许多在历史烟尘中虽已诗名不显,但也曾独领风骚的人物,如狂生任华、名相冯道、“写下唐诗最后一抹余晖”的詹敦仁父子……无论他们的诗我们是否读过、是否熟悉,他们的故事在陈尚君笔下,都伴着历史的重音而来,带着几分泛黄的陌生感。而当诗人走出他们的诗,回归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语境,彼此倾听、彼此论证、相互欣赏,共同历经悲欢,则成为“大唐”的最佳诠释者、唐诗的生动解读者。
透过诗人们的故事,唐诗多了几许生动意蕴。作者在选录时重“情”,书中编入了好几个诗人间相互交往的故事,如孟浩然和张九龄的“尴尬交往”、杜甫与郑虔的“忘年交”、杜甫与高适的友谊、韩愈与张籍的相交甚笃、张籍与白居易的交往始末等。这些诗人的交集,有的堪称诗坛佳话,有的更是历史的见证,有的则众说纷纭,而作者不带任何情感偏颇,只以史料和诗文“说话”,追根溯源,娓娓道来。作者既看到了“大历史”“大背景”在“小人物”身上的烙印,并对诗人的选择予以尊重、关照与同情;也看到了人物内心的深层情感,如,对于张九龄的左右为难、杜甫的重情重义、韩愈的淡然洒脱……皆捕捉入微。作者写道:“文学就是对他人的关心与热爱。”他所洞悉的真情,让那个遥远时代在读者面前热气腾腾。
作为一部“普及”读物,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融作者40余年的治学功底于其中,在通俗的文字、生动的故事之外,“坚持文史融通的立场”,并将严谨多元的考察精神贯穿始终。阅读这部书,既是读诗,也是读史;诗是时代的“史料”,史是诗文的“注解”,二者又在诗人身上碰撞交汇,读这样的“故事”,常如“身临历史现场”。而对于这个“现场”,作者始终持审慎的探究态度,无论是追寻韩愈足迹考察“汴州兵变”的真相、辨析刘长卿初次入狱的原委,还是透过张九龄感知玄宗朝之跌宕政局,于贾至的起落中看玄、肃两朝交接的波谲云诡……皆有精彩的阐述、独到的见解。其观点“作者本人诗文是更可靠的第一手文献”“应在诗文与史籍对读中,寻获若干可以定时定地的可靠依据,进而解读文本、阐释诗意,理解诗人”等,在引导读者“认识”诗人、读懂唐诗方面,皆极具启发性。
阅读这本书时,我常会想起那本著名的传记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虽然陈尚君并未像茨威格一样用小说般的叙述手法,但他亦将宏大时代分解成幽微个体、将伟大诗人还原成了普通人,用读诗、解诗的方式,倾听他们,洞察他们的内心,走近他们的寻常。从而,让唐朝变得可触可感、唐朝诗人变得有血有肉。读这本书时,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与那些遥远的人心灵相通;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会不由自主地反观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瞬间和时刻,就是唐代群星在我们内心点亮的微光,也是唐诗与当代读者的精神共鸣。
作者:李 佳
图片:网络图
编辑:江 妍
约稿编辑:郭 影
责任编辑:李 纬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