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来源于@兜圈圈,fishbase,《中国动物志》。

大量青尾鲴搁浅却没啥人想捡

2025年5月1日,IP地址为四川重庆的博主@兜圈圈发布了一则视频,据配文所说,她拍到的满地鱼是来岸边产卵,然后突然退水后搁浅的。一般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画面中肯定除了大量的鱼还有大量的人来捡便宜,然后这个视频从头拍到尾,都只有一个人在现场捡鱼,这就有点奇怪了。

拍摄视频的时候是晚上,周围虽然一片漆黑,但是镜头近处还是能看到满地都是鱼,而且个头都不算小,隐约有种丰收的喜悦要袭来的感觉,然后到视频结束,附近都只有一个人带着灯在捡鱼。附近那么黑,如果有其他人肯定是能看到灯光的。





博主的镜头一直晃,截图很难截得清楚,我只能一帧一帧看,总算是看清了这些鱼的特征。只见为这些体侧扁而延长,体背是青灰色的,腹部则为白色,体侧具一条灰黑色纵带,不过不是每条鱼都很明显。其背鳍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胸鳍、腹鳍及臀鳍都是淡黄色的,但是深分叉的尾鳍却是深深的青灰色。



这显然是大名鼎鼎的青尾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看到有这样的便宜,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在哪?“显然也是想要分一杯羹了,非常正常。



不过看清楚是青尾鲴后,更多的网友的都是在评论区用各种各样的表述来嫌弃青尾鲴。有人很直观的说青尾鲴就是不好吃,泥腥味很重,甚至有人描述是”滂臭“;也有网友煞有介事地介绍了青尾鲴的烹饪方式后表示按他的食谱做完就能把锅丢了;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鱼还是能做烤鱼的,其他做法确实不太行。



确实大部分人都认为青尾鲴不好吃,真的每次看到青尾鲴的视频我都看到很多人在骂,我身边的人确实也不爱吃。第一点是因为它们的肌间刺细密且分布复杂,吃起来真的怪麻烦的;第二点是它们虽然体长可达30厘米,但是的出肉率堪忧,一般体型很瘦长,而且肉也是比较柴的;第三点是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了,繁殖速度超级快,经常能看到的话,确实是挺烦的。不过也不一定,青尾鲴拉力还行,钓起来还是蛮爽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它们作为底栖杂食性鱼类,长期摄食水底藻类、腐殖质等,导致肉质易积累土腥味,尤其鳃部和腹膜若处理不当,腥气就非常明显。



作为经济鱼类来说,多刺、肉柴和土腥味重,这些特点似乎给它们判了”死刑“,但是口味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因人而异,这种鱼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因为确实是便宜啊。

如果是因为不好吃而嫌弃它们,那我是理解的,但有些网友的说法真的太极端了,他们把青尾鲴贬得一文不值,直接说青尾鲴完全没用,建议直接弄死!还说它们的泛滥对其他鱼来说是灭顶之灾。



我想为青尾鲴正名一下,可能它们对人类来说不怎么重要,但它们对自然生态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青尾鲴的生态价值

青尾鲴的食用价值确实有限,但其生态价值却是得到认可的。

青尾鲴作为底栖杂食性鱼类,巧妙地维系着淡水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它们会用角质化的下颌刮食岩石表面的藻类,既抑制了藻类过度繁殖引发的水华风险,又通过扰动底质加速了有机碎屑的分解。



被扰动的底质会释放出沉积的营养物质,重新进入水体循环,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而它们未完全消化的有机物颗粒随排泄物沉降后,又成为底栖昆虫和微生物的能量来源。

这能维持着水体中碳、氮的循环。

它们本身是各自水生肉食性动物的猎物,而因为其繁殖速度很快,因此给这些捕食者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尾鲴还被称为环境变化的”活体监测仪“活体监测仪。一些研究发现,当水体中重金属超标时,青尾鲴会主动避开受污染区域的藻类群落,这种规避行为往往早于仪器检测出水质异常。

这种生物指示功能为水域生态健康提供了低成本,而且效率很高的预警机制。

过度泛滥当然会有危害

我上面虽然一直夸青尾鲴,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它们数量过多,也是会造成威胁的。



很多人说青尾鲴很爱吃鱼卵,所以它们泛滥后威胁更大!这其实不对,因为它们跟多数鲤科鱼类一样,遇到鱼卵确实会吃,但不至于只吃鱼卵,也不会专门去找鱼卵吃。

它们数量多了,吃的也更多是藻类,而如果它们过度繁殖,其刮食行为可能导致附着藻类生物量锐减,影响以藻类为食的螺类、水生昆虫等底栖生物群落,进而影响整个水体生态。



另外,高密度的青尾鲴种群在觅食的时候,会搅动底泥会加速营养盐释放,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而且数量太多的话,它们肯定会抢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降低水域生物多样性。



不过什么物种太过泛滥都是会危害自然平衡的,不能说就青尾鲴比较特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