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印度又在航天领域栽了跟头。5月18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地球观测雷达成像卫星,结果火箭第三节发动机刚点火6秒就出故障,整个发射任务彻底泡汤。这已经是印度今年第二次重大发射失败,上一次还是年初的通信卫星发射失利。原本想靠航天提振士气的莫迪政府,这下又被浇了一盆冷水。
印度航天的“牛皮”吹得震天响,动不动就自称“第四大航天强国”,还搞出个“一箭104星”的噱头。但华丽的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短板。这次发射的PSLV火箭被印度人捧为“黄金火箭”,过去确实接过不少国际订单,可这次第三节发动机说熄火就熄火,连燃料泄漏还是配件缺陷都没搞清楚。更搞笑的是,印度官方居然宣称“不算失败,取得重要成果”,现场主持人憋得快哭了还得硬着头皮圆场,这掩耳盗铃的本事真是绝了。
要说这次失败影响最大的,还得是印度军方的天基侦察体系。他们20年前就启动了“天基监视计划”,第三阶段打算发射52颗卫星,想摆脱对以色列和美国的依赖。结果现在连一颗雷达成像卫星都送不上去,整个计划怕是要延期了。要知道,印度在克什米尔和中印边境都得靠卫星侦察撑场子,空军又夺不了制空权,没了卫星简直抓瞎。就拿这次坠毁的EOS-09卫星来说,它配备的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层,原本是用来全天候监视边境动态的,现在全成了泡影。
不过,莫迪政府大概率不会收手。航天对印度来说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大国面子的象征。当年“月船2号”坠毁,印度都能宣称“成功了99%”,这次火箭掉下来,估计又得找个“部分成功”的借口糊弄过去。而且军方对卫星的需求太迫切了,就算摔得头破血流,也得硬着头皮继续投钱。毕竟在边境冲突中,卫星侦察是为数不多能扳回一局的手段。
但话说回来,印度航天的底子确实薄。虽说PSLV火箭能接点商业订单,可跟中美俄的火箭比起来,运载能力和可靠性都差得远。就拿他们的GSLV火箭来说,前两代用的是从苏联买的发动机,第三代好不容易自己搞了个氢氧发动机,推力倒是不小,可整体技术水平也就相当于中国90年代的水平。更要命的是,印度航天95%的组件都得进口,一旦被卡脖子,整个项目就得瘫痪。
其实,印度完全没必要这么急功近利。我们从来没把印度当敌人,巴基斯坦也不想打仗,可印度非要搞军备竞赛,把自己逼到墙角。如果把航天预算花在民生上,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说不定比搞这些面子工程更实在。但现在莫迪政府骑虎难下,航天投入成了政治正确,就算发射失败率居高不下,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最终苦的还是印度老百姓。
这场失败再次暴露了印度的尴尬处境:既想靠航天证明自己的大国地位,又受限于工业水平和技术短板。莫迪政府现在是进退两难,继续投钱可能血本无归,收手又怕丢了面子。未来印度航天能不能走出困境,还得看他们能不能放下虚荣,踏踏实实补技术短板。否则,这种“摔跟头—吹嘘—再摔跟头”的循环,怕是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