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打成那个鸟样,丝毫不影响莫迪带着印度人民进行为期10天的胜利狂欢。
值此普天同庆之时,印度的老大哥美英却跳出来泼冷水。
先是《纽约时报》发文称,印度媒体所报道的印巴冲突中取得的巨大成功,都是假新闻。
然后是BBC更狠,直接发文称,随着中美和谈并达成关税声明,印度取代的中国制造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BBC指出,虽然印度企业在主动寻找替代中国厂家的机会,印度的出口也确实在增加,但这些机会往往来自服装、玩具和部分家电等对科技水平需求较低的领域,而且印度得到的往往也只是整条供应链中附加价值偏低环节的部分。
BBC还给出了印度存在的几个难以替代中国的两大短板。
第一,印度的营商环境和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并不理想。
第二,印度的制造业本身也很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BBC还是口下留情,没有把话说得太狠。
要我说,经过印巴一战,不仅印度取代中国制造的计划破产,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印度想要替代甚至超越中国,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全球化延续甚至扩大。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事实上对中低端工业品形成了全球性的准垄断,并且垄断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所以作为传统甲方的欧美发达国家需要一个竞争者来对冲甚至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这是条件一:西方需要一个中国的取代者。
而印度在欧美眼中就是个很好的备选——人口多,成本低,所以才有一直有印度取代中国一说。
事实上这反映的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一种相当浅薄的理解,那就是中国的工业化其实就是人口红利释放的结果,所以拥有同样庞大人力的印度,当然取代中国是理所当然。
这是条件二:印度可以成为中国的取代者。
综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前提,两个条件,然后印度取代、超越或者至少对中国形成竞争才有现实意义。
但就目前来看,这“一个前提两个条件”都已经岌岌可危。
“MAGA”运动标志着西方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比起选择另一个人口大国,比如印度,欧美更倾向于自己来重新工业化,自己来做中国的竞争者。
所以西方扶持印度作为中国竞争者的意愿已经严重削弱。
当然这其中肯定有印度各种奇葩操作反复作死,使得西方丧失信心的因素,但西方自身因素肯定是主因。
而中国式的工业化,到底是不是人口够多就行,现在似乎也未必成立,事实上一个基建就把印度的上限卡的死死的。
最关键的是,随着特朗普向全世界发起关税大战,全球化时代是否已经彻底终结,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已经终结。
特朗普的内政压力,决定了先安抚国内的红脖子才是第一要务,这也决定了老美不可能再放太多精力去扶持印度。
更何况,美国在背后支持,印度还打不过巴基斯坦,还有什么资格幻想取代中国?
战斗力如此拉胯,当个马前卒都不配,美国能投资这种地方?
所以中美日内瓦会谈能谈的那么快,还得感谢印度送来的神助攻。
纵览印度的各种骚操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印度缺少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不论是眼前还是长远,印度走了太多臭棋。
刚发生的印巴冲突,就属于印度利令智昏。
这次印巴冲突发生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中美互加关税,双方闹得不可开交,都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愿。
美国稍微一忽悠,印度就觉得递投名状的机会来了,没有摸清自己几斤几两,就突然对巴基斯坦开战了。
结果印度惨败,不但暴露了自身的短板,也让美国只能重新回过头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对中国做出极大让步。
至于什么对印度的资金和市场许诺,美国估计不会再提起。
在中美贸易协议达成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印度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一次历史机遇。
即便是印度政府再怎么对内宣传自己的赢学,但是欧美已经对其失去信心。
把时间线再拉长,其实从八年前中美对抗开始,印度就押注美国胜中国败,不断配合美国封锁制裁对抗中国。
2019年11月,莫迪突然宣布退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是个开端。
RCEP本质上就是中国搞的一个经济圈子,成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目的是提高各国的产业协同。
高端产业有日韩,中端产业有中国,资源农业畜牧业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有东南亚十国,如果印度加入,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没有之一。
但是印度选择退出,这表明它明确排除了通过正常的产业转移来获得中国产业链的可能。印度明确选择了站在美国一边,妄图通过打垮中国来获得产业转移。
然后2020年1月疫情爆发,中国进入紧急状态,印度却趁机在2月份大规模进犯边境,并在6月造成了震惊世界的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
而在这个时间段,美国在东海台海和南海地区频繁搞小动作,印度在边境的挑衅,无疑是在协助美国。
随后,印度更是在2021年还加入美日澳印四方合作,组建东亚军事、政治同盟,还企图和台湾联动,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不仅如此,印度还封停中国app和软件,启动中印贸易战;在印度洋查扣中国商船,企图配合美国封锁中国在印度洋上的航道。
总之,印度的种种操作,说明了它压根就没想通过产业专业和平发展的路线成为新的是造业工厂。
印度想的只是走捷径。
它寄希望于美国胜利,中国失败,然后在瓜分中国的盛宴中获得它的份额,比如产业和资金。
而印巴冲突则给了印度当头一棒,残酷的战果赤裸裸地告诉印度——它过去八年的押注失败了,它不但没有获得想要的东西,还赔上了八年时间,以及对华的战略失败。
然后印度现在又开始换口号了,开始对中国喊友好合作了。它还指望换个路线继续从中国获得产业转移,获得边境利益。
可印度难道天真地以为,这样跟中国做对,是没有后果的吗?跟中国说几句好话,就可以恢复关系了?
纵观现在的国际局势和中印关系,印度实现工业化的窗口基本已经关闭,可怜三哥费尽心思,到头来一场空。
要我说也是活该,放着中国做好的作业不抄,非要搞些乱七八糟的脏动作,只能用一句话总结——不是蠢,就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