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日本埼玉县警方正式将两名中国籍男子送检:42岁的拆迁工邓洪鹏与25岁的公司职员王洪利。


他们涉嫌于5月14日下午,在三乡市一条市道上驾车撞伤4名正在放学途中的小学生,其中部分伤势严重。


事发时,一群六年级的小男孩正结伴而行,走在那条他们每日穿行的熟悉道路上。天色尚好,风也不大,一切都和往常一样。然而,就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一辆灰色SUV突然冲了过来,将孩子们撞倒在地。


肇事司机当下并未弃车逃逸,而是下车走向人群,口中说着“对不起”,却紧接着以“车挡路了,我去挪一下”为由重新上车,然后扬长而去——再未回头。


警方通过行车记录仪和目击者的线索,迅速查明肇事车辆注册在一名中国籍男子名下——邓洪鹏。但诡异的是,从事故发生起,这名男子就如人间蒸发一般,电话打不通,住处也无人应答。


警方只能从另一位出现在现场的人着手——当时坐在副驾驶上的,是25岁的中国籍男子王洪利。在最初的“任意同行”调查中,王洪利表现得极为配合,一脸无辜:“我只是搭车的,这事跟我没关系。”但随着警方调查推进,他的说法逐渐站不住脚。


转折出现在四天后,5月18日清晨8点半左右。一辆出租车停在吉川警察署前,从车上下来的是戴着口罩、面露憔悴的邓洪鹏。


他手握一瓶矿泉水,浑身是汗,在一名女子的陪同下走进警署。他没有反抗,也没有狡辩,只说了句:“是我开的车,确实撞到人了。”随后又补了一句:“当时他们说没事,我才离开的。”


警方显然不接受这样的推托。当即以“过失伤害并逃逸”将其逮捕。然而调查并未就此结束——很快,警方查明:案发当日,邓洪鹏和王洪利曾在其住家附近的一家中华料理店用餐,并饮用了啤酒。


据料理店员工回忆,两人于下午2点半左右入店,点了几道菜和啤酒,大约每人喝了三到四杯。直到下午4点左右离开时,桌上还有没喝完的酒。员工表示并不知道他们是开车来的,“如果知道,我肯定会劝他们别喝,甚至会帮忙叫代驾。”


饮酒后驾车导致事故已构成严重违法,也难怪肇事后第一时间想着逃逸,不过“试图逃避酒驾责任”的行为在日本早就被单独列罪,最高可处以12年监禁。


警方进一步也确认,王洪利明知邓洪鹏已饮酒,仍然搭乘其驾驶的车辆,构成“酒后驾驶同乘罪”,在日本明知他人饮酒仍让其开车或默许其开车的行为(含主动要求对方送自己):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金。


在实际操作中,若认定为“共犯”或“教唆、帮助酒驾”,还可能适用更严的刑事共犯处理,视案情而定。于是,19日两人一并被移送检方。送检途中,邓洪鹏低头不语,而王洪利则用手遮面,似乎仍不愿面对镜头。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邓洪鹏所持的日本驾照,并非通过一般日本居民需严格的笔试与路考取得,而是通过被称为“外免切替”的制度获得。该制度允许外国人在满足基本条件下,将其本国驾照更换为日本驾照。


所谓“知识确认”仅包含10道判断题,如“红灯是否可通行”“人行横道上有人时是否可前行”,答对7题即为合格,测试还支持24种语言。甚至部分短期滞在者,仅凭酒店开具的“临时住宿证明”也能参与申请。


据日本警察厅数据,2015年通过“外免切替”取得日本驾照者为3.3万人,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翻倍至7.5万人。其中,越南籍人数最多,其次为中国籍。


而来自警方的统计还显示,仅2023年,中国籍驾驶人涉及的交通事故就达3171起,较2014年上升了约30%。这项换驾照背后的安全隐忧,已不容忽视。


事实上日本国会对这一问题早有质疑。在2024年2月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有议员直言:“如此简单的方式就能拿到驾照,真的安全吗?”


国家公安委员长坂井学回应称:“我本人也觉得学科测试太简单,但技能测试部分较为严格……我们需要继续参考其他国家制度,进一步完善。”

不仅如此,“外免切替”还带来一个鲜为人知却颇具争议的漏洞:许多非《日内瓦道路交通条约》成员国的公民,通过在日本获得驾照后,即可申请国际驾照,进而在全球近百个签约国合法驾驶,给其他国家也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本不具备国际驾照资格的人,仅凭在日本“切换”一次,就获得了绕过规则的通行证,这一操作引发了日本议员和社会的强烈质疑。


一张驾照原本是确保人能开车上路的证明。但在这起事故里,它牵出了制度的漏洞,也暴露了有人钻空子却最终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实。所以为了彼此的安全着想,还是希望尽快堵上制度的缺口,毕竟我们也不希望总是这种负面的消息出现给我们抹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