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夏末的黄昏,一对年近花甲的夫妇站在楼道口,手中提着磨损的行李箱,肩上承载着太多无言的期待。六年前他们转身离去,只为让三个成年的儿子学会独立;六年后他们满怀希望回归,期待着重新拥抱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然而,当吴建业将钥匙插入锁孔,却发现再也无法打开那扇曾经熟悉的门——命运总是藏匿在最不经意的细节里,等待着揭开让人措手不及的真相。



01 离别的决断

初夏的阳光透过窗帘,在餐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南方小城的这个普通小区内,吴家的餐桌旁围坐着五口人,却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默。

「吃饭了!」陈俐端上最后一盘清蒸鲈鱼,轻声招呼道。餐桌上还摆着家常豆腐、凉拌黄瓜和一碗冒着热气的紫菜汤。

这些家常菜耗费了陈俐将近两个小时的心血,可惜三个儿子似乎对此毫无感知。大儿子吴明远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手指不停地滑动;二儿子吴明辉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时不时瞟一眼电视;小儿子吴明志则皱着眉头,不停地看表,仿佛随时准备离开。

「明远,先把手机放下,吃饭了。」陈俐目光温柔地看着大儿子。

「再等五分钟,快赢了。」吴明远头也不抬,声音里充满焦躁。

今年38岁的吴明远,四年前因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婚姻破裂,离婚后便搬回父母家,整日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线上博彩的世界里。

吴建业默默夹了块鱼肉放入妻子碗中,这是他们三十五年婚姻中形成的小习惯。

「爸,那块鱼头给我留着。」吴明辉终于抬起头,眼睛紧盯着那条鱼。

36岁的吴明辉,大学毕业后借口"社会竞争太激烈"一直在家啃老,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电视剧、打游戏和睡觉。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吴建业略带嘲讽地说。

最小的儿子吴明志这时才不情愿地拿起筷子,随手夹了几口菜,立刻皱起眉头:「妈,这菜太咸了吧?」

34岁的吴明志,前几年热衷于各种"创业项目",结果每次都血本无归,欠下了近三十万的外债。

「是吗?」陈俐尴尬地笑了笑,「我尝着还好呀。」她的手腕因为关节炎隐隐作痛,医生建议她需要充分休息,但家务和照顾三个儿子的重担让她无法停下脚步。

餐桌上的气氛沉闷得让人窒息,只有筷子偶尔碰撞的声音。

吴建业放下碗筷,轻咳一声:「我和你们妈商量好了,准备去深圳打工。」

这句话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平静的餐桌。

「什么?你们去深圳干嘛?」吴明远猛地抬头,游戏也顾不上了。

「爸妈,你们都快六十了,还去什么深圳啊?」吴明辉皱起眉头。

吴明志更是直接:「家里不是有退休金吗?够花就行了啊。」

「不够。」吴建业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你们三个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赖在家里啃老,我和你妈的退休金根本撑不起这个家。」

陈俐连忙打圆场:「你爸的意思是,我们去深圳表姐那边帮忙,顺便多挣点钱,你们兄弟三个也该自己独立了。」

「我最近正在投简历!」吴明远急忙辩解,「下周有两个面试呢。」

吴明辉也不甘示弱:「我在准备公考,这次肯定能上岸。」

吴明志拍着胸脯保证:「我有个靠谱项目,估计下个月就能启动,投资回报率至少30%!」

听着三个儿子熟悉的说辞,吴建业和陈俐默默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无奈。这些借口,他们已经听了太多年。

晚饭后,陈俐收拾碗筷,吴建业坐在沙发上浏览手机新闻。三个儿子各自回到房间,继续他们无所事事的生活。

深夜,卧室里,陈俐靠在床头,揉着疼痛的手腕。

「老吴,我们真的要走吗?」她轻声问道。

吴建业坐在床边,轻轻握住妻子的手:「不走不行啊。」

「孩子们会不会照顾不好自己?」陈俐眼中满是担忧。




「他们都三十多岁了,该学会自己生活了。」吴建业叹了口气,「如果现在不逼他们,等我们老了病了,他们可怎么办?」

陈俐沉默片刻,微微点头:「你说得对,为了他们好,我们必须狠下心来。」

第二天一早,吴建业和陈俐起得很早。

陈俐在冰箱上贴了张便条:「生活费12000元,冰箱最下层,省着点用。」

吴建业则将一本存折放在茶几上:「这是我们的应急金,有6万块,非到万不得已,别动用。」

三个儿子睡眼惺忪地站在门口,看着父母提着简单的行李准备离开。

「爸,妈,你们真要走啊?」吴明志终于露出几分不安。

「嗯,我们走了,照顾好自己。」陈俐强忍泪水,转身走向门口。

吴建业拍了拍每个儿子的肩膀:「好好表现,我相信你们能行。」

老两口走出单元门,迎着晨光,背影显得格外孤单。

张阿姨正好出来倒垃圾,看到这一幕,连忙迎上去:「建业,陈俐,这是要去哪啊?」

「去深圳打工。」吴建业简短地回答。

「啊?你们这把年纪还去打工?」张阿姨惊讶地瞪大眼睛。

陈俐勉强笑了笑:「没办法,家里三个孩子都还没工作,总得有人养家啊。」

张阿姨看了看楼上,摇摇头:「你们也真是的,孩子都那么大了,还惯着他们。」

「张姐,麻烦你偶尔帮我们看看孩子们。」吴建业诚恳地说。

「放心吧,我住对门,会多留意的。」张阿姨拍拍胸脯。

就这样,吴建业和陈俐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去深圳的高铁。

02 异乡的艰辛

深圳的夏天比家乡更加炎热潮湿,空气中似乎始终弥漫着一股闷热。

吴建业和陈俐刚下高铁,就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击中。

「这比家里热多了。」陈俐擦着额头的汗水说道。

吴建业看了看导航:「表姐的工厂在郊区,我们得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

表姐李雯在深圳经营一家小型电子配件加工厂,听说吴建业夫妇要来深圳打工,立刻表示欢迎。

颠簸的公交车上,陈俐靠在丈夫肩上,轻声问:「老吴,你说孩子们会不会煮饭啊?」

「别担心,外卖这么方便,他们不会饿着的。」吴建业安慰道。

但他心里也不踏实,三个儿子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家里的一切都是他们夫妻打理的。

到了电子厂,李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建业,来得正是时候,厂里正好缺个仓管,陈俐可以在食堂帮忙。」李雯热情地说。

两位老人在工厂附近租了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单间,每月房租七百元。

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卫生间和厨房都在走廊尽头,与其他租户共用。

「这地方真小啊。」陈俐环顾四周,脸上露出一丝不适。

吴建业安慰道:「凑合住吧,省钱要紧。」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开始了新工作。

吴建业负责工厂的原材料入库和成品出库,每天要频繁往返于各个仓库之间,搬运重物。

陈俐则在食堂洗菜、切菜、分饭,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手腕的关节炎时常发作。

工作虽然辛苦,但两位老人从不抱怨。

他们心里明白,这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第一个月下来,吴建业和陈俐一共挣了五千二百元。

除去房租和生活费,他们存了三千五百元。

「按这个速度,一年能存四万多。」吴建业在手机记账软件上认真计算着。

陈俐点点头:「再攒几年,就能给孩子们一个新起点了。」

每个周末,两位老人都会视频通话回家,询问儿子们的情况。

「明远,找工作怎么样了?」吴建业问大儿子。

屏幕那头传来嘈杂的背景音,似乎有麻将和人声。

「爸,我发了十几份简历,有几家公司都联系我了。」吴明远含糊其辞。

「明辉呢?在忙什么?」陈俐关切地问。

「二哥出门了,说是去自习室复习。」吴明远回答。

陈俐又问:「明志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他最近很忙,经常不在家。」吴明远匆匆结束了通话。

放下手机,陈俐忧心忡忡:「感觉不太对劲。」

吴建业安慰她:「说不定他们真的在努力改变呢。」

但不幸的是,他们的期望很快就破灭了。

第二个月,视频通话时,吴明志直接开口借钱。

「爸,我看中了个保健品代理权,就差启动资金了,能不能先借我三万?」

「你上次的债还清了吗?」吴建业语气严厉。

「这次不一样,利润特别高!」吴明志信誓旦旦。

吴建业没有同意,但内心十分忐忑。

他私下联系张阿姨,想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情况。

「建业啊,实话实说吧,你那三个儿子一点没变。」张阿姨直言不讳。

「大儿子天天跟一帮狐朋狗友赌钱打牌,二儿子除了吃就是睡,天天抱着手机刷视频,小儿子不知道在外面跟什么人混在一起,经常半夜才回来。」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吴建业和陈俐一整晚都没能入睡。

「我们是不是做错了?」陈俐红着眼睛问。

吴建业握紧拳头:「不,我们没错。如果现在妥协,他们永远不会改变。」

从那以后,两位老人决定减少与儿子们的联系,只在重要节日发个简短的祝福。

不幸的是,半年后,李雯的工厂因订单锐减而大幅裁员。

吴建业和陈俐失去了工作,只能另谋出路。

在李雯的推荐下,他们来到了市区一家中等规模的建材市场。

吴建业在建材店搬运货物,陈俐在附近的快餐店当服务员。

新工作更加辛苦,但工资也略高一些。

吴建业每天要搬运几十吨的瓷砖、水泥和钢材,腰椎严重劳损,经常疼得直不起腰。

陈俐负责点餐、上菜和收拾餐桌,一天下来要走上两万步,手腕的关节炎在潮湿的环境中越发严重。

深圳的雨季漫长,陈俐的关节常常疼得难以入睡,只能靠止痛药支撑。

快餐店老板看在眼里,好心劝道:「陈姐,你这病得好好治啊。」

陈俐只是笑笑:「没事,忍忍就过去了。」

吴建业心疼不已,却无能为力。

他们必须继续工作,为了那个看似遥远的目标——让孩子们学会独立。

这一年的春节,两位老人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在各自的单位加班。

节日期间工资翻倍,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个多挣钱的机会。

吴建业给三个儿子打电话拜年,电话那头喧闹不已。

「爸,新年快乐!我们都挺好的,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吴明远问道。

「等我们攒够钱就回来。」吴建业简短地回答。

「对了爸,家里钱不够用了。」吴明远试探着说。

吴建业沉默了片刻:「冰箱里的钱用完了?」

「嗯,物价涨了,开销大。」吴明远含糊其辞。

吴建业咬牙道:「我再给你们汇三千,省着点用。」

挂了电话,陈俐担忧地问:「怎么了?」

「孩子们把钱用完了。」吴建业叹了口气。

陈俐思考片刻:「要不,我周末再多上几个班?」

吴建业坚决摇头:「不行,你的手腕已经很严重了。」

最终,他们决定更加节省开支,只吃最便宜的食物,不买新衣服,尽可能多地攒钱。

第三年,他们收到一个坏消息。

吴明志又借了高利贷,欠了七万多。

债主找上门来,三兄弟惊慌失措,只好向父母求助。

「爸,真的很急,对方威胁要打断我的腿。」吴明志在电话里哭诉。

吴建业气得浑身发抖,但又不能不管儿子。

他和陈俐拿出了辛苦积攒的八万元,汇给了吴明志。

「这是最后一次。」吴建业在电话里严厉警告,「如果再借高利贷,我们就真的不管了。」

这一年的下半年,陈俐的关节炎严重恶化。

医生警告她:再这样下去可能永久失去手部功能。

吴建业坚持让妻子休息治疗,陈俐却不肯。

「再坚持一下,给孩子们攒点钱。」她忍着疼痛说道。

吴建业心疼地看着妻子,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

为了减轻陈俐的负担,吴建业开始一人干两份工作。

白天在建材市场搬运货物,晚上去附近的停车场当保安,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两位老人省吃俭用,却依然会在三个儿子要钱时慷慨解囊。

他们心里清楚,这么做并不能帮助儿子们成长,但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他们无法彻底放手。

03 岁月的磨砺

建材市场的仓库里,空气中弥漫着水泥和化学品的气味。

吴建业弯腰搬起一袋五十公斤的水泥,脸上青筋暴起,腰间传来一阵剧痛。

「师傅,这边还有十袋!」年轻的搬运工喊道。

吴建业只是点点头,继续手上的工作。

六十二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腰已经无法挺直。

每天要搬运几吨重物,他的腰椎严重劳损,医生说已经到了需要手术的地步。

但手术需要很多钱,还要长时间休养,吴建业不愿意耽误挣钱的时间。

「建业,歇会儿吧。」同事老刘关切地说。

吴建业擦了擦汗,靠在墙边喘息。

他看了看手表,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收拾好工具,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快餐店走去。

陈俐正在收银台结账,见丈夫来了,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三年的辛苦工作让她变得更加消瘦,原本圆润的脸庞凹陷下去,只有眼睛还保留着温柔的光芒。

「今天生意怎么样?」吴建业走过去问道。

「还行,就是手腕有点疼。」陈俐轻声回答。

吴建业心疼地看着妻子,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劝说多了也是徒增烦恼。

两人默默收拾好东西,向餐馆老板打了招呼,一起走入夜色中。

回到出租屋,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陈俐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脱下手套,露出红肿的手腕。

「又疼了?」吴建业从柜子里拿出药膏。

「嗯,今天雨大,特别疼。」陈俐皱着眉头说。

吴建业蹲下身,轻轻地为妻子涂抹药膏,动作轻柔得像是对待珍贵的宝物。

「医生说了,你这病不能再拖了。」吴建业担忧地说。

陈俐摇摇头:「再坚持一段时间吧,等我们攒够钱。」

吴建业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他太了解妻子的倔强,也明白他们的处境。

「我今天听说小刘要结婚了,老板给了两千块红包。」陈俐转移话题。

「是吗?」吴建业心不在焉地回应。

「他才来两年,比我们还晚呢。」陈俐苦笑着说。

吴建业沉默了一会,突然问道:「上周跟明远他们视频,家里情况怎么样?」

陈俐的眼神暗了下来:「还是老样子,明远说在等面试通知,明辉说在准备考试,明志说在洽谈项目。」

吴建业冷笑一声:「几年了,还是这几句话。」

「可能...可能他们真的在努力呢?」陈俐试图为儿子们开脱。

「张姐昨天发微信说,明远欠了赌债,明辉整天泡在游戏厅,明志还在借高利贷。」吴建业的声音里充满了失望。

陈俐一下子沉默了。

她何尝不知道儿子们的真实情况,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作为母亲,她总是愿意相信孩子们最好的一面。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轻声问道。

吴建业拿出手机,打开银行APP:「按照现在的速度,再有一年半,我们就能攒够二十五万了。」

「那就够给孩子们一个新开始了吧?」陈俐眼里重新燃起希望。

「应该够了。」吴建业点点头,「大儿子可以重新开始,二儿子可以去学技术,小儿子的债也能还清。」

两位老人再次陷入沉默,各自思索着未来的计划。

窗外,雨声渐大,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户,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无尽的思念和焦虑。

第二天一早,陈俐照常去快餐店上班。

中午时分,店里挤满了顾客,她忙得脚不沾地。

「服务员,这边加份米饭!」

「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拿瓶酱油!」

陈俐在各个桌子之间穿梭,手腕的疼痛让她的动作有些迟缓。

她端着一碗热汤走向一桌客人,不料手腕突然一阵剧痛,整碗汤洒在了一位顾客的西装上。

「你干什么!」那位顾客跳了起来,愤怒地瞪着陈俐。

「对不起,对不起。」陈俐连忙道歉,手忙脚乱地拿纸巾去擦。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工作,手脚这么不利索,回家带孙子去吧!」顾客恶狠狠地说道。




这句话像刀一样刺痛了陈俐的心。

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吴建业正好来送午饭,看到这一幕,连忙过来处理。

「先生,实在对不起,我们会赔偿您的衣物。」吴建业低声下气地说。

顾客冷哼一声,扔下一句「没用的老东西」就离开了餐馆。

吴建业扶着陈俐到后厨休息,看着妻子红肿的手腕和满是泪水的脸,心如刀割。

「明天开始你休息吧,不要再来上班了。」吴建业声音颤抖。

「不行,我还能坚持。」陈俐擦干眼泪,坚定地说。

吴建业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说服不了妻子。

这天晚上,吴建业做了一个决定。

他去找快餐店老板,要求自己来替陈俐工作,让她在家休养。

「建业,你都已经在建材市场上班了,哪还有精力?」老板关切地问。

「能行,我身体还硬朗着呢。」吴建业拍拍胸脯保证。

老板考虑再三,同意了吴建业的请求。

就这样,吴建业开始了白天在建材市场,晚上在快餐店的双重工作。

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他的身体迅速消瘦下去,腰疼得更加厉害。

但看着在家休养的妻子,他心里充满了欣慰。

陈俐虽然不再工作,但也不肯闲着。

她开始在网上接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比如穿珠子、贴贴纸之类的,虽然收入不高,但也能贴补家用。

时光匆匆,转眼间又过了一年。

建材市场老板因为扩大经营,决定招募一名管理人员。

「建业,你在这干了这么久,有没有兴趣当仓库主管?」老板问道。

吴建业和陈俐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渴望。

「老板,我没什么文化。」吴建业实话实说。

老板笑了笑:「这活不需要多高文化,就是管管进出货,工资能比现在高一千五。」

这个提议让两位老人心动不已。

如果能有更高的收入,他们就能更快地攒够钱,帮助三个儿子重新开始。

吴建业欣然接受了这个机会。

新的职位确实轻松了许多,不需要亲自搬运重物,但责任也更大了。

吴建业每天要记录所有进出库的货物,确保数量准确,质量合格。

陈俐的手腕也在长时间休养后有所好转,偶尔会去快餐店帮忙,但不再做重体力工作。

第五年,陈俐的关节炎终于得到了控制,但医生警告她随时可能复发。

吴建业已经攒了二十多万,他们开始考虑回家的计划。

「再干一年,攒够二十五万,我们就回去。」吴建业对妻子说。

陈俐点点头,眼中满是期待:「那时候孩子们应该也想明白了吧?」

吴建业没有回答,他不确定儿子们是否真的会改变。

每逢节日,他们都期待着儿子们的视频通话,却往往失望而归。

吴明远说在等面试结果,吴明辉说在复习关键考点,吴明志则总是神神秘秘地说有大项目在谈。

老两口虽然心里难过,但还是会定期给儿子们汇钱过节。

「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懂事的。」陈俐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04 归途的期盼

光阴似箭,转眼间,六年的时光悄然流逝。

吴建业已经满头白发,腰背严重弯曲,走路时需要借助拐杖支撑。

陈俐也瘦了一大圈,满脸皱纹,原本黑亮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但他们的银行卡上已经存了二十四万元。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三十万,但已经是他们六年来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

这一天,陈俐正在整理衣物,突然发现一张旧照片。

那是他们一家五口在吴明远大学毕业时拍的全家福。

照片上,三个儿子朝气蓬勃,吴建业和陈俐满脸笑容。

那时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老吴,你看这照片。」陈俐把照片递给丈夫。

吴建业接过照片,久久凝视着上面每一个人的面孔。

「时间过得真快啊。」他轻声感叹。

晚上,躺在床上,陈俐握着丈夫的手,突然说道:「老吴,我想家了。」

吴建业眼中含泪:「六年了,他们应该懂事了吧?」

陈俐点点头:「我相信他们会变的。」

吴建业思考片刻,说道:「那我们回去吧,是时候了。」

第二天一早,吴建业去银行把所有积蓄取了出来。

他们决定把这笔钱亲手交给三个儿子,告诉他们这是父母六年来的心血,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开始新的生活。

建材市场老板得知他们要回家,专门组织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

「建业,陈俐,你们是我见过最勤劳的人。」老板动情地说。

同事们纷纷送上祝福,有人甚至悄悄抹泪。

六年来,吴建业和陈俐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离开深圳那天,老板亲自开车送他们去高铁站,并帮忙提行李。

「有空回来看看我们。」老板挥手告别。

吴建业和陈俐点点头,眼中含泪。

这六年,他们在这里经历了太多酸甜苦辣。

回家的高铁上,陈俐靠在丈夫肩上,憧憬着与儿子们重逢的场景。

「明远最爱吃我做的红烧肘子,我得给他做一锅。」

「明辉喜欢清蒸鲈鱼,我们路过菜市场可以买条新鲜的。」

「明志从小就爱吃酸辣土豆丝,我好久没做了。」

陈俐喋喋不休地计划着回家后的第一顿团圆饭。

吴建业则在考虑如何分配这笔钱,帮助儿子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明远可以用这钱开个小店,明辉可以去培训班学个技术,明志的债可以还清,剩下的给他做点小生意。」

两位老人满怀希望地畅想着未来。

高铁在轰鸣声中飞驰,窗外的风景如流水般向后掠去。

吴建业望着窗外,心中百感交集。

六年前,他们带着失望和决心离开家乡,今天,他们满怀期待和希望归来。

不知道家乡有什么变化,不知道孩子们有什么成长。

高铁终于到站了。

吴建业和陈俐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车站。

家乡的空气依然清新,街道比以前宽敞了,高楼也多了不少。

「变化真大啊。」陈俐惊叹道。

吴建业点点头:「是啊,城市发展得挺快。」

他们没有提前通知儿子们,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坐上公交车,两位老人的心情越来越激动。

「不知道孩子们看到我们会是什么表情。」陈俐笑着说。

吴建业难得地露出笑容:「肯定会很惊喜。」

公交车在小区门口停下,两位老人拖着行李,缓缓走向那个阔别六年的家。

05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初冬的阳光斜照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吴建业和陈俐拖着行李箱,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小区里。

「你看,那棵桂花树长得多高了。」陈俐指着路边的一棵大树说道。

吴建业点点头:「六年前才到我胸口。」他比划着胸前的位置。

两位老人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着重返家园的感觉。

路过小区花园,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

陈俐认出了一位:「那不是周大爷吗?头发全白了。」

吴建业笑道:「我们不也是吗?」

终于,他们来到了熟悉的楼栋前。

电梯里,陈俐整理着头发和衣服:「我们这样突然回来,孩子们会不会太惊讶?」

吴建业拍拍口袋,确认钱还在:「无论如何,我们都回来了。」

电梯停在五楼,两位老人迫不及待地走向自家门口。

吴建业颤抖着手将钥匙插入锁孔,却发现钥匙转不动。

「怎么回事?」他疑惑地看着锁孔。

陈俐也凑过来看:「是不是锁换了?」

吴建业又试了几次,确认无法打开。

就在这时,隔壁的门开了,张阿姨探出头来:「谁啊?」

看清是吴建业和陈俐,张阿姨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建业?陈俐?你们回来了?」

「张姐,好久不见。」陈俐热情地打招呼。

张阿姨的表情却有些奇怪,似乎惊讶中带着一丝尴尬。

「你们...你们怎么突然回来了?孩子们知道吗?」张阿姨问道。

吴建业摇摇头:「我们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可是门锁好像换了。」

张阿姨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古怪起来:「你们真的不知道吗?」

「知道什么?」老两口疑惑地问。

张阿姨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进我家坐坐吧,有些事情我得慢慢告诉你们。」

吴建业和陈俐对视一眼,心里涌上一丝不祥的预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