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三天,华北突然飘起冷雨,地里刚露头的玉米苗蔫了半截。老张蹲在田埂上直叹气,手里的烟卷夹得太紧,烟灰簌簌掉在泛紫的叶尖上。“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可今年节气乱了套,天气预报说接下来还要降温。
村东头老李头把祖传的“看云识天”法搬出来了,说天上鱼鳞斑准没好事。
他往年总用草木灰撒苗根,说能驱寒防虫,今年却皱起了眉头。
“土办法顶用,但得跟上科学。”乡农技站小王背着喷雾器来了。
他说低温会让作物根系吸肥慢,得赶紧叶面补磷酸二氢钾。“地膜覆盖别只盖地面,幼苗得支小拱棚。
”小王边示范边叮嘱。
东北这时候也在防霜冻,老把式们夜里往田里熏烟,说是给庄稼“盖被子”。可现在不让烧秸秆了,农技站推广起了防霜机,老张瞅着那铁家伙直犯嘀咕。“其实咱老辈人看天吃饭的经验,和气象卫星道理相通。
”小王笑说。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近十年倒春寒的数据,2020年那次减产最严重。“那年就是没及时补肥,苗弱扛不住。
”小王指尖敲着纸页,老张默默点头。
南方的稻农这会儿也不省心,清明前后的连阴雨让秧田长了青苔。他们惯用的“甩秧鞭”除青苔,现在配上了生物菌剂,杀藻还不伤苗。“关键是抓住农时节奏。
”小王说,播种期得跟着积温走,不能死搬老黄历。老张望着自家三亩地,想起去年跟风晚播吃了亏,今年本想抢早却遇冷。“天气越来越琢磨不透,咱得把土办法和新科技拧成一股绳。
”他自言自语。村微信群里突然热闹起来,有人转发了省气象台的橙色预警,降温还要持续48小时。
“大伙赶紧检查大棚骨架!
”村长发来语音,去年隔壁村就因棚架不牢压坏了菜苗。老张站起身拍拍膝盖,决定先给玉米苗搭拱棚,再去镇上买防冻剂。
他记得小王说过,浇水也有讲究,得在冷尾暖头浇,别在冻天灌凉水。“老辈人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话到啥时候都不假。”他边走边念叨。
路过村口,看见老李头正把草木灰拌进腐殖土,准备给果树培根。“大叔,拌点腐熟的牛羊粪更好,保温还肥地。
”小王追上来搭话。老李头抬头笑骂:“你这娃娃,早说嘛,害我多扛两筐灰!
”田垄间,三三两两的村民开始忙活,塑料布的哗啦声和铁锹碰土声交织在一起。老张忽然觉得,虽然天气难测,但只要把老经验盘活,加上科学法子,心里就有底。
“就像咱种地,既要信老祖宗的智慧,也得听新时代的道理。”他对着地里的苗轻声说。
远处的广播响起,提醒大家关注后续天气,镇上的农业补贴政策也下来了。老张算了算,搭拱棚的材料钱能补贴一半,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不知道的是,县农业局正根据气象数据,调整全县的补种预案。但此刻他只知道,眼下最紧要的是把防冻措施做扎实,别误了农时。“等这茬苗挺过倒春寒,夏天追肥跟上,秋粮还是能有个好收成。
”他给自己鼓着劲。夕阳西下,田地里的小拱棚闪着微光,像给大地铺了层透亮的铠甲。
老张摸出手机,想拍张照片发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想想又塞进了兜。
“年轻人总嫌种地老土,可这土里的学问,一辈子都学不完。
”他低声说。
回家的路上,他看见天边的云慢慢散开,露出一线浅红的霞光。
“说不定明早就是个晴天。”老张笑着加快了脚步,裤脚沾着的泥点,是土地给勤快人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