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老天爷有点“拧脾气”,多地暴雨寒潮轮着来。
种地人都知道,芒种前后收麦插秧,最怕天气捣乱。
襄阳去年粮食面积没减产量却降,大伙私下嘀咕:是不是倒春寒闹的?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可今年五一后还飘了场小冰粒。玉米苗刚露头就遭冷风吹,叶子蜷得像皱纹纸,老汉蹲地头直叹气。
南方稻田这会儿正灌水,偏赶上连续暴雨,田埂冲垮好几处。东北大豆刚出苗那阵子,夜里霜冻突袭,地膜盖晚的地块蔫了一片。老一辈看云识天气的法子还管用吗?
张大爷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这话没变。”但现在天气预报到几点下雨都能报准,手机一划拉全知道。
可真到田里干活,好多人还是犯难:地膜该啥时候掀?
肥料咋补才对路?
农技站老王骑着摩托窜村头,喇叭里喊:“暴雨前赶紧清沟渠,积水泡根要减产!”大棚种植户最揪心大风,竹竿支架得加固,压膜绳要多缠两道。
去年老李没及时修大棚,一场狂风掀了顶,两亩圣女果全遭了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追肥得看天看苗。连续阴天别撒氮肥,潮气大容易烧根,这事好多人吃过大亏。
北方旱地要防干旱,趁墒情好赶紧中耕,保墒就像给地盖被子。南方果园得留意台风,提前搭好支架,断枝落果能少一大半。有人觉得老办法够用,可新技术能解决大问题。
物联网浇水能省三成水,手机盯着就能调阀门,年轻人一学就会。但上了岁数的大爷犯愁:这手机屏幕字太小,操作两下就迷糊。政府说要投钱建智慧农业示范区,可农民更关心:设备贵不贵?
坏了有没有人修?去年试点的老张掰指头算:装套监测设备花八千,补贴给了三千,自己还是肉疼。
“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这话在田里比啥都实在。产量掉了大伙心里慌,好在政府划了保护区,种粮户每亩多补两百块。可年轻人还是不愿回乡,地里干活的多是五十往上的,新技术教起来费劲儿。
我个人认为,老把式的经验不能丢,新科技的便利也得跟上。
就像给拖拉机装北斗,既看得准方向,又省了不少力气。现在当务之急是:赶紧趁晴天检修农具,把排水沟清得通通透透。台风路径图每天都得看,偏远地块的防雹网该张罗起来了。
种子化肥得备足,别等下雨了再往镇上跑,路上泥多难走。
拿不准的技术问题,直接跑农技站,别不好意思开口问。村里老张头去年听了专家建议,暴雨前抢收了半熟的小麦,少赔了万把块。
天气这事儿,谁也说不准下一场雨啥时候来。但咱种地人能做的,就是把准备做到前头,别让老天爷牵着鼻子走。“人勤地不懒”,只要该做的活不拖,收成总不会差到哪儿去。
最后再提个醒:最近病虫害跟着天气变,打药时间和浓度可别搞错了。具体咋操作?
明天镇上有农技讲座,带上马扎去听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