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王秀英,
你今天又偷拿糖纸了?”车间主任李大姐叉着腰,
语气里满是威严。

北京第二食品厂的包装车间里,
35岁的王秀英抬起头,
脸上的汗珠顺着额头流下,
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她飞快地将一块块洁白如玉的大白兔奶糖包进糖纸,
手法娴熟得像是在弹钢琴。

“没有啊,
李大姐,
我哪敢啊。”
王秀英慌忙回答,
同时不露痕迹地将一张折好的糖纸塞进工作服的口袋。

谁能想到,
她留下的这张堂子30年后的价值……



01

1978年的北京,
物资依然匮乏。即便是在生产糖果的食品厂工作,
王秀英一家每月也只能凭票购买半斤糖。那半斤糖从来都舍不得吃,
全家都把它们当宝贝似的藏在柜子深处,
只有来了客人才会拿出来一两颗,
显示家里的“殷实”。

“少来这套,
我都看见了。”
李大姐走到王秀英身旁,
伸手就要去翻她的口袋,
“上个月就抓到你两回了,
厂里可是有规定的,
糖纸是国家财产!”

王秀英咬着嘴唇,
脸涨得通红。车间里其他工人都低着头干活,
没人敢抬头看这边,
但所有人的耳朵都竖得老高。

“李大姐,
我真没拿,
您看,
我口袋里什么都没有。”
王秀英掏出口袋里的一个小本子,
那是她随身携带的工作手册。

李大姐将信将疑地接过手册翻了翻,
果然没发现什么异常,
只能悻悻地说:“再让我逮着你偷拿厂里东西,
直接把你调去掏粪池!”说完转身离开。

王秀英长舒一口气,
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包装糖果。直到下午交接班,
她才找了个没人的角落,
从工作手册的夹层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张她今天偷偷收藏的糖纸。

这不是普通的大白兔糖纸。王秀英工作了十几年的眼睛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
一眼就看出这张糖纸与众不同——它的边缘印着一圈细细的金线,
而且兔子图案的颜色比平常的要浅一些。她听机修班的老张说过,
这种糖纸是前段时间苏联专家来厂里调试新印刷机时试印的几张,
因为颜色和标准不符,
全部报废了。

那天收工前,
王秀英将这张特殊的糖纸夹在毛主席语录本的塑料封皮下面,
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这是她的小秘密,
就像童年时攒的洋火盒一样,
只不过这次收藏的不是彩色的火柴盒,
而是印错的糖纸。

“妈,
我发烧了,
嗓子疼。”
晚上,
七岁的儿子小军满脸通红地从被窝里钻出来,
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喊道。

王秀英一摸儿子的额头,
滚烫得吓人。丈夫老刘立刻骑自行车去附近的诊所,
拿回几片退烧药。

“想吃糖。”
小军哼哼唧唧地说。

王秀英犹豫了一下,
拉开抽屉,
从里面拿出仅剩的两颗大白兔奶糖。一颗给小军含在嘴里,
另一颗老刘已经拆开,
用来包裹苦涩的药片。

“哎呀,
你这人怎么这么糊涂!”王秀英看着丈夫把糖纸撕得粉碎,
心疼得直跺脚,
“这糖纸多好看啊,
给撕成这样,
多可惜!”

“糖纸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还是能治病?”老刘不以为然地说,
顺手把揉成一团的糖纸扔进了垃圾桶。

等小军吃完药睡着后,
王秀英借口倒垃圾,
偷偷在院子里的垃圾堆翻找起来。月光下,
她像个寻宝人一样,
小心翼翼地展开每一团纸屑,
生怕弄坏了那张糖纸。

一个小时后,
王秀英终于找到了被撕成几片的糖纸,
借着厨房的灯光,
她将碎片一一拼合,
然后用缝纫机的压脚轻轻压过,
将它们固定在一张薄薄的半透明纸上。虽然已经残破不堪,
但那只可爱的小白兔依然栩栩如生。

“看你心疼那点破纸的样子,
比心疼我和儿子都厉害。”
老刘靠在门框上,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王秀英没有理会丈夫的调侃,
只是认真地将修复好的糖纸收进她那本毛主席语录里,
和那张“金边大白兔”放在一起。在她看来,
这些五彩斑斓的糖纸就像是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值得精心保存。

“反正这又不花钱,
就让我留着吧。”
王秀英小声嘀咕,
“万一以后能值钱呢?”

“值钱?就这破纸片?”老刘笑得前仰后合,
“那我还不如去拾破烂呢,
至少还能卖几分钱。”

王秀英不再争辩,
只是在心底暗暗记下:一定要把这些糖纸收藏好。她把装有糖纸的语录本藏进了床头柜最底层,
像是存放一件稀世珍宝。

那是1978年的冬天,
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真正吹遍全国。王秀英不知道的是,
她无意中开始的这个小小爱好,
将会伴随她度过漫长的岁月,
并在四十多年后,
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02

“秀英,
你疯了吧!大热天的在这垃圾堆里翻什么呢?”刚搬进新家的老刘看到妻子蹲在小区锅炉房后面的灰堆里,
又气又急。

1985年盛夏,
他们一家好不容易从筒子楼搬进了单位分配的新楼房,
王秀英却因为一堆“破纸片”在这满是煤灰的地方翻找了整整三天。

“你知不知道,
我那本语录里夹的糖纸有多珍贵!”王秀英的脸和手都被煤灰染黑,
豆大的汗珠在脸上留下道道泪痕,
“那可是1978年的第一批印错的大白兔糖纸,
全厂就出了几张!”

“就那破玩意?我当时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了,
都发黄了,
扔了不知道多干净。”
老刘摇着蒲扇,
一脸不以为然。

王秀英听了这话,
差点没晕过去。那语录本里的糖纸,
可是她这些年来的心血。每一张都记录着特别的日子:儿子上学的第一天,
单位评先进的那次,
大院里第一次看彩电……

“你怎么能随便扔人家的东西!”王秀英忍不住发火,
嗓子因为吸入太多灰尘而沙哑。

“什么叫‘人家的东西’?我是你丈夫,
又不是外人。”
老刘也来了脾气,
“我看你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为了几张破纸跟我急眼。回去好好洗个澡,
省得让邻居笑话咱们家出了个‘拾破烂’的。”

王秀英倔强地摇摇头,
继续在灰堆里摸索。直到太阳西斜,
她才拍拍身上的灰尘,
失魂落魄地回家。虽然什么也没找到,
但她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从那天起,
王秀英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走到哪里都会留意糖纸。超市、小卖部、街边的零食摊,
只要看到大白兔奶糖,
她就忍不住买上几颗。

渐渐地,
她的收藏从最初的几张发展到几十张,
再到上百张。每一张糖纸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
王秀英都记得清清楚楚。

1992年,
小军要结婚了。作为儿子的婚房,
单位分了一套四十平米的小两居,
但装修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妈,
听说您这些年收了不少老糖纸?我同学的叔叔是收藏爱好者,
说愿意出五百块买下来。”
小军一边帮母亲择菜,
一边试探着说。

03

王秀英手上的动作顿了顿,
没有说话。五百块钱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
够买一台不错的彩电了。

“您想想,
那些糖纸放在家里也是占地方,
还不如换成钱,
给您添置点新家具。”
小军继续劝说。

王秀英放下手中的活计,
看着儿子:“那些糖纸是妈这么多年的心血,
比什么都值钱。你同学他叔叔懂什么?那张金边的就值不少钱呢!”

“什么金边的?”小军一头雾水。

“那是1978年厂里印错的试制品,
全国找不出几张来!”王秀英的语气里充满骄傲。

小军将信将疑地看着这些平平无奇的糖纸,
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珍视。但他也知道母亲的脾气,
再劝也是白费口舌,
只好作罢。

婚房的装修费最终是靠老刘卖掉多年珍藏的一块上海牌手表,
加上平时的积蓄才凑齐的。王秀英的糖纸继续安静地躺在她的“宝库”里,
等待着它们价值被发现的那一天。

1998年,
小军的儿子出生了,
王秀英正式成为一名奶奶。儿媳妇李琴是个勤快人,
但对王秀英的糖纸收藏却不以为然。

那天,
王秀英出去买菜,
回来后发现自己精心收藏的一叠糖纸不见了。

“李琴,
我放在抽屉里的那些糖纸呢?”王秀英急得团团转。

“哦,
您说那些彩纸啊。”
李琴从卧室里探出头来,
“我正好要给小宝换尿布,
看那些纸挺漂亮的,
就垫在下面了。”

王秀英听了这话,
顿时脸色惨白,
也顾不上脱鞋,
一路冲进卧室。只见小孙子安静地躺在床上,
屁股下面垫着她那叠心爱的糖纸,
尿液已经将最上面几张浸透。

“我的糖纸!”王秀英惊呼一声,
顾不上其他,
直接伸手就要去抢。

“哎呀,
妈,
您干嘛呢?”李琴赶紧护住孩子,
“不就是几张彩纸吗,
至于这样吗?”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我收藏了近二十年的宝贝!”王秀英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就在争执间,
王秀英一个趔趄,
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只听“咔嚓”一声,
她的右腿传来一阵剧痛。

结果是右腿骨折,
打上了石膏。整整两个月,
王秀英都只能躺在床上养伤。但即使这样,
她也没放弃整理自己的糖纸。那些被尿液浸湿的糖纸,
她小心翼翼地用温水清洗,
然后一张张晾干,
再重新整理归档。

04

打着石膏整理糖纸时,
她突然想起了最珍贵的那张金边糖纸。自从1985年搬家时丢失了原来的语录本后,
她一直以为那张珍品也永远消失了。但现在,
当她翻出多年未动的旧箱子,
在一本发黄的《北京晚报》夹层里,
她发现了那本被老刘“扔掉”的语录本!

原来当时老刘并没有扔掉这本书,
只是随手塞进了一堆旧报纸里。十几年过去,
语录本的塑料封皮已经和纸页粘在了一起,
那张金边糖纸被牢牢地“封印”在其中,
色彩依然鲜艳。

王秀英小心翼翼地将语录本锁进柜子里,
这是她最珍贵的宝贝,
谁也不能碰。

“奶奶,
您这么多糖纸,
估计能值不少钱吧?”17岁的孙子小宝拿着手机,
一边刷着某个收藏APP,
一边随口问道。

2015年的北京城已经焕然一新,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曾经的北京第二食品厂也早已改制成了现代化企业。而72岁的王秀英,
依然保持着收集糖纸的习惯,
只不过现在家里人都已经默许了她这个“怪癖”,
再也没人笑话她了。

“当然值钱!你奶奶这些糖纸,
可是收藏了几十年的宝贝。”
王秀英骄傲地说,
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
里面是她这些年来的心血结晶——几百张分门别类整理好的各式各样的糖纸。

“真的假的?”小宝半信半疑,
拿起手机对着盒子里的糖纸扫了一下,
“我看看这个APP怎么说。”

手机屏幕上闪出几行字:“检测到疑似珍稀收藏品,
建议专业鉴定。”

05

小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奶奶,
这APP说您的糖纸可能真是珍品!”

王秀英笑着点点头:“我早就知道这些糖纸不一般。你爸小时候闹着要卖掉它们,
我死活不同意,
这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小宝眼珠一转,
拿过奶奶那个装着金边糖纸的塑料夹:“这张看起来特别不一样,
我拍个照发到收藏论坛上问问。”

当天晚上,
小宝的手机就被各种消息轰炸了。那个收藏论坛上的人看到他发的金边糖纸照片,
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
纷纷私信询问糖纸的来源和出售意向。

“奶奶,
您这糖纸好像真的挺值钱的!”小宝兴奋地说,
“论坛里有人说要出一万块钱买这张糖纸呢!”

王秀英摇摇头:“一万块?那可不行,
这糖纸比那值钱多了。”

第二天,
王秀英的老同事张大姐来家里串门。几十年过去,
当年那个严厉的车间主任李大姐已经去世多年,
而曾经的小工人王秀英和张大姐,
也都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秀英,
听说你那张金边大白兔糖纸在网上火了?”张大姐一进门就问。

王秀英一愣:“你怎么知道的?”

“你孙子发的照片都传遍收藏圈了!”张大姐神秘地压低声音,
“你知道那张糖纸的来历吗?”

王秀英点点头:“不就是当年苏联专家来调试机器时印错的那批吗?”

“可不止这么简单!”张大姐喝了口茶,
慢悠悠地说,
“那批糖纸用的是特殊材料,
是准备用来印人民币的防伪技术试验品。那个金边,
是用真金粉做的!”

王秀英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当年那批试验品,
车间里一共就印了五张,
后来厂领导发现搞错了,
赶紧全部销毁。没想到你竟然留下了一张!”张大姐继续说,
“去年食品博物馆的人来厂里收集资料,
还专门问起这批糖纸呢,
说是对研究中国食品包装史有重要价值。”

听了这番话,
王秀英的心怦怦直跳。她隐约感觉到,
自己这几十年的坚持可能真的要得到回报了。

06

在小宝的帮助下,
王秀英联系上了北京一家知名的古董鉴定机构。鉴定专家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学究,
戴着老花镜,
手持放大镜,
对着那张金边糖纸看了又看。

“王女士,
请问这张糖纸是如何保存的?”专家问道,
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一直放在毛主席语录本里,
后来又锁进柜子里。”
王秀英如实回答。

专家小心翼翼地将糖纸翻到背面,
用特殊的仪器进行扫描,
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太不可思议了!这确实是1978年用人民币防伪技术印制的试制品,
存世量不超过三张!而且保存如此完好,
堪称奇迹!”

王秀英的心砰砰直跳:“那…它值多少钱呢?”

专家摘下眼镜,
郑重地说:“目前市场上没有可比案例,
但根据类似收藏品的价格走势,
初步估计在50万元以上。”

“50万?”王秀英差点晕过去,
这可比她和老刘一辈子的退休金还多!

就在这时,
王秀英突然想起了什么,
猛地一拍大腿,
吐出一句话。

下一刻,
专家和小宝都瞪大了眼睛,
张大了嘴,
一脸的不可自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