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医疗圈出了个惊天丑闻。
一场婚外情牵扯出「协和4+4」风波。
年轻医师被曝学历注水、论文抄袭、实操能力不足等,却一路绿灯直至临床。
本就严峻的医患信任危机,一时间彻底坍塌。
巧的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一部医疗剧低调上线。
完结后,9.4分封神。
全球口碑剧集榜第一,被赞是无可指摘的满分剧。
更是在医疗业深陷信任危机的情况下,给了我们一记强心剂——
《匹兹堡医护前线》
The Pitt
医生,是一个和生命挂钩的职业。
一旦医德崩塌,击中的是普通人对医疗体系深层的不安全感。
这也是为什么,董袭莹的学历风波会迅速引爆舆论。
而且,个别的不良事件,也对整个医疗行业和很多兢兢业业的医生带来伤害。
这次舆论发酵后,不少医生都主动分享自己的从医经历,为自己正名。
这部剧中,也有一个年轻医学生,被怀疑是关系户。
她被分配到急诊一线工作,年仅20岁。
刚到抢救现场,就被血腥的场面吓到晕倒,差点误事。
人们还发现,她的母亲是这家医院的外科主任。
她的爸爸是这家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
这下,更没人相信她是靠自己能力成为实习医生的了。
背地里,同届的医学生一个劲嘲讽她。
带教医生也深感不安……
乍看,这不是就是美剧版的「董袭莹」?
家庭背景过硬,又顶着天才头衔,能力却没站住脚。
匆匆进了医疗一线,让人不由得替患者捏把汗。
但,不同的是,她用行动证实了自己。
没有逃避也没有辩解,而是默默学习,不断积累实操经验。
从基础的技能学起,练缝合、跟抢救、配药、看急诊流程,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
她不是天才型选手,甚至犯了不少错误,却用一整季实打实的付出渐渐换取了信任。
最关键的一场戏是,一场大型枪击事件后,医院血袋告罄,物资短缺。
她不顾其他人的质疑,找来塑料管和气压泵,自制了一个简陋的胸腔引流装置,救下一个中弹男孩。
展露出医生应有的沉静与睿智,也证明了她的真才实学。
当然,在一片嘈杂、混乱的急诊现场,这一行为没有得到掌声和感谢。
这部剧以极强的纪实风格还原了大型事故发生后,忙碌、焦灼的急诊室现场。
每个人都在生死线上争分夺秒。
她仅仅是放下那名患者,走向另一个病床。
在这个过程中,迈出了成为医生职业道路上最稳健的第一步。
不是靠身份获得信任,而是靠一件件具体的成果,扛起应有的责任。
回想一下,「董袭莹们」让人觉得后怕的地方不是她不够好,而是她缺失了漫长的付出,配不上她的头衔和位置。
而这个年轻医学生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能从她的身上看到现实中无数医生的成长倒影。
没有人一步登天成为医生。
在没有履历的情况下,他们都曾承受过患者的挑挑拣拣,外行、内行的双重质疑。
有家世背景的当然更甚。
剧中,她所做的,其实和其他年轻医学生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弥补能力不足,树起口碑和声誉。
不只这一个人。
剧中刻画了急诊科一线真实的医护群像,和他们各自的困境。
从资深住院医师,到实习小白,还有各个环节的技术骨干。
他们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永远在忙前忙后应对络绎不绝的病患,目睹社会不同阶层的阴影:
有差点被劣质面霜害死的网红;
有熬夜学习后失眠,误服毒品的学生;
有发臭的衣服里窜出老鼠的流浪汉;
有丰臀失败,惊恐症发作的整容成瘾者;
有尿在医生身上的精神失常者……
在本身已经如此高负荷的工作状况下,外界的不信任又增添更多压力。
就像现实中严峻的医患关系。
剧中那些挽救生命的医生,也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值班医师好不容易出门喘口气,就被病人猝不及防一拳打伤鼻骨,仅仅因为候诊太久;
急诊室的特殊性在于,很多病人送到医院时已经是垂死状态。
医生每天救下无数人,也无数次为患者的离世心痛。
但奈何,死亡总是会激发太多愤怒情绪。
医生也少不了被迁怒,甚至于被威胁、投诉。
重重压力导致这些医护人员每天崩溃无数次,人均患有心理疾病,不少人每天都压抑着辞职、自杀的念头。
众所周知,这种信任危机绝非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而是暴露出整个医疗系统的问题。
就像董袭莹被依规处置后,很多人并不满意,认为允许她存在的系统也需要被问责。
同样地,这部剧也不是在一味渲染医生的伟大。
而是通过展现急诊医护的工作状况,批判医疗行业的种种弊病。
比如,财政支援不足,医护资源极度短缺。
导致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病人也看病困难,动辄排队一整天。
对实习的医学生而言,也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
很多实习生直接被推入高危场景,缺乏足够引导和保护。
在抢救中出错、心态崩盘,几乎没有容错机制。
现实中,这种「以战代训」也普遍存在,过早上岗、承压过大,极易导致医生创伤和患者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还用「病人满意度」绑架医生决策。
为了评分指标,医生一边抢救,一边还得考虑这种操作能不能让病人满意。
这种不合理的评估机制常常也在反噬专业判断,逼迫医护追求讨好而非疗效。
此外,更有股东财团逐步操控医院后造成的诸多隐患。
频繁强调成本控制和商业逻辑。
医院就不单单是救命的地方,而是成了名利场。
在这种情况下,生出太多「董袭莹」也不足为奇。
这才造成了种种医疗乱象,引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质疑。
而这部剧中,真正令人动容的也是在这里。
即使在这么糟糕的环境中,没有人选择利用特权敷衍、逃避责任,每个人都在坚持。
有紧急情况下,医生自己输血给病人;
在行政压迫下依然争取病人的权益,被误解时也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被系统逼到极限,也始终没有推责。
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医疗行业或许是社会垃圾口的最后守门人。
这也是本剧最令人感慨的地方。
它不是拍医生有多神、多伟大。
而是拍出了他们和其他行业的普通人一样的一面——
那些即使系统崩溃,也还在强撑着的人。
即使行业出问题了,医患关系越来越糟糕了,还是有大量医生怀抱初心,用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守住行业红线。
它提醒我们去相信,即便在这个医德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还有人值得托命。
这并不是站在社会情绪的对立面。
恰恰相反,对「董袭莹们」的问责,对医疗业系统性弊病的批判,也是对这些真正的医护人员最朴实的守护。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