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要躲午,5人要躲藏”,5月31端午节,这5类人必看,别大意。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赛龙舟的节日,更被古人称为“毒月毒日”。此时正值盛夏开端,湿热交织,蚊虫滋生,古人认为天地间“阳气极盛”而“邪祟横行”,容易引发疾病。因此,“躲午”成为重要习俗——即在端午午时(11点至13点)避开烈日与邪气侵袭,静养避灾。
这一习俗看似迷信,实则暗含科学逻辑:端午前后气温骤升,人体易因暑热脱水、中暑,免疫力下降时更易感染病菌。古人用“躲午”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健康防护,5月31端午节,这五类人端午要“躲藏”,并非危言耸听!
一、老人:阳气不足需静养
传统视角:老人“阳气渐衰”,端午阳气过旺易导致阴阳失衡,诱发旧疾。 现代解读:老年人多有心脑血管疾病,高温易引发血压波动。建议保持室内通风,适量饮用绿豆汤、金银花茶解暑,避免情绪激动。
二、幼童:稚嫩之体需避“毒”
传统视角:古人认为孩童“魂魄未稳”,易被“五毒”(蛇、蝎、蜈蚣等)邪气所伤,佩戴五色丝线、香囊可驱邪。现代解读: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弱,高温下易中暑,蚊虫叮咬还可能传播疾病。建议避免正午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外出时备好驱蚊水、遮阳帽。
三、孕妇:双重脆弱需谨慎
传统视角:胎儿属“纯阳之体”,端午阳气过盛恐致“冲撞”,民间有孕妇避见祭祀仪式的习俗。现代解读:孕妇代谢旺盛更怕热,高温环境易引发脱水甚至早产。建议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拥挤场所,饮食以清淡为主,可食用莲子百合粥安神。
四、体弱多病者:免疫力低下需防护
传统视角:病中或康复期的人“正气不足”,易被邪气入侵。现代解读: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在湿热天气易病情反复。需按时服药,避免生冷食物,午间可闭目养神或听轻音乐舒缓情绪。
五、生肖冲犯者
传统视角:2024年为甲辰龙年,生肖狗与龙相冲,部分民俗认为属狗者需“躲午”避灾。现代解读:生肖禁忌更多是心理警示,提醒人们端午期间行事谨慎。不妨借此机会调整心态,避免高风险活动,如长途驾车、熬夜等。
大家都看到这了,辛苦大家了,首先承蒙大家厚爱,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阅读!我是光盘食客,我会用心去做好每一道属于自己的美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美食和共享生活,再次感谢每一位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