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在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库马拉克河畔,由中国能建承建的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传来重磅捷报:5月17日,随着第一车混凝土沿120米溜槽进入仓面,这座世界在建坝高247米的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三期面板首仓施工,提前289天完成关键节点,为今年10月下闸蓄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阳介绍,这项技术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方案”。
图为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三期面板首仓混凝土浇筑现场。 聂灿灿 摄
作为大坝的“防渗铠甲”,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面板工程是水库蓄水的核心屏障。其中,三期面板施工面临着厚度减薄、工艺升级的双重挑战:6.5万平方米浇筑区域划分为57个序块,需在干燥高温、大风沙尘、昼夜温差超 20℃的极端环境下作业。为攻克温度控制这一“卡脖子”难题,项目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创新性引入分布式光纤智能温度监测系统,将传统点状测温升级为全断面连续监测,实现了混凝土温度场的实时感知与异常预警。“就像给面板安装了‘智能体温表’。”总工程师李阳介绍,这项技术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国方案”。
图为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三期面板首仓混凝土浇筑现场 王湉蕊
作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之一,大石峡水利枢纽自开工以来便以“基建狂魔”的魄力刷新施工纪录:提前完成截流、围堰填筑、高边坡开挖、坝体填筑等关键工序,累计填筑量超1890万立方米,相当于20 个“水立方”的体积。此次三期面板首仓的提前浇筑,再次彰显了“精准调度 + 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分布式光纤智能温度检测等技术,建设者们在 “一天有四季”的戈壁环境中,实现了混凝土入仓温度的精准控制。
站在247米高的坝顶俯瞰,这座投资超百亿元的“戈壁碧玉”已初露锋芒:建成后将形成总库容11.74亿立方米的调节水库,惠及下游800万亩农田;配套的750兆瓦水电站年发电量达18.93亿千瓦时,可满足65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接下来的150天,我们将锚定‘三个零’目标,确保今年10月按期下闸蓄水,2026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项目经理李东飞表示。(聂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