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现在没人比印度更纠结了。

5月15日特朗普访问卡塔尔期间透露,印度已向美国提出一份“零关税”贸易协议。此言一出立刻引发关注,两天前媒体刚爆料,印度已致信WTO,计划对部分美国商品提高关税。短短48小时内,印度从“硬气反击”到“主动示好”,这一转变堪称戏剧性。难道莫迪政府未谈先怯?那么特朗普的话是否可信呢?



莫迪上门拜访特朗普

从此前的报道来看,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印度方面是相对积极的那一个,不仅不准备报复美国,还主动与美方协商谈判,希望牺牲一部分利益,换取美方高抬贵手,莫迪更是亲自上门拜访特朗普,结果一点好处也没捞着。

然而,当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谈判并且大获全胜后,印度更不是滋味。要知道,莫迪政府一直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还将中国视为对标对象,可面对美国的“经济霸凌”,印度却和中国的做法截然不同。于是,印度国内纷纷开始批评莫迪政府“太过软弱”。

汹涌的民意推动下,印度也对美国态度也变了,指责美国25%的钢铝关税对印度出口造成影响,作为回应,将提高部分美国商品的关税,摆出一副“战斗到底”的架势。结果短短两天口风又软下来,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那么这个消息是真还是假?不出所料,特朗普依然是那个大嘴巴。印度外长苏杰生当即否认此事,称印度寻求的是互利互惠的贸易协议,印美贸易谈判正在进行,在此之前“一切尚未定论”。



莫迪政府“身段灵活”

5月17日至20日,印度贸易部长皮尤什·戈亚尔计划赴美,就贸易协定谈判。从时机上看,特朗普很明显是有意的,这也是他一贯的谈判策略,通过释放真假参半的信息,制造“既成事实”的舆论压力,迫使对手让步。

但话又说回来,美印若真能实现“零关税”贸易协定,对印度而言或许并非坏事。先看看两国的买卖账本:2024年美印双边贸易总共1291亿美元,其中印度卖给美国875亿,从美国买了416亿,贸易顺差为459亿美元。所以,印度对美贸易其实是占优势的。

要是真能实现零关税,相当于把两国之间的收费站都拆了,货物流通能更顺畅。对印度来说,最大的机会藏在那些日常用品里。别看现在各国都在抢着搞芯片、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但普通民众最离不开的还是衣服鞋帽、锅碗瓢盆这些基础产品,这一点从中美关税战期间,美国人民只抢日用品就可以看出来,而印度最拿手的就是这类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这么一来印度能赚到两笔钱:首先是实实在在的外汇收入,卖得越多赚的美元越多;其次是能带动国内工厂扩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复制“中国模式”,先靠做衣服鞋子起家,等产业规模大了,再慢慢升级设备、培养技术工人。莫迪政府推的“印度制造”战略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印度工厂

至于那些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业,莫迪政府也并不担心,因为这些需要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研发能力支撑,而印度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与其硬着头皮跟中国、韩国拼高科技,不如先把中低端市场吃透。

但这个看似美好的构想,实现起来却有些困难。首先,美国从来不做亏本买卖,特别是特朗普这样一个分毫必争的商人总统,绝不可能让别人白白占了便宜。印度想要单方面获得中低端产品出口优势,而不拿出更多筹码,这种设想恐怕难以实现。

其次,印度的谈判筹码明显不足。中国之所以能在贸易谈判中与美国打平手,依托的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的底气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反观印度,尽管坐拥14亿人口,但GDP总量仅为中国的1/5,制造业增加值不足中国的1/10。在核心技术、市场规模、产业链完整度等关键领域,印度都缺乏制衡美国的有效手段。



中美互降关税后,从中国至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

因此,面对特朗普政府,现在的印度是“跪也不是,不跪也不是”。咬牙忍一忍,以“零关税”提升全球供应链地位,特朗普不可能同意,除非拿出更大筹码,开放更大市场,但这个条件印度未必能接受;可反击呢,既没有“不可替代”的产业链地位,也缺乏让美国企业产生依赖的核心技术,所谓的“中国行我也行”,完全就是错觉。

接下来,“身段灵活”的莫迪政府会怎么做呢?印度能否成为继英国、中国之后,第三个和美国签署贸易协议的国家?我们拭目以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