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国同日大选,图为选民投票(资料图)

今年虽然不是欧洲大选年,但5月18日无疑是欧洲的“超级选举日”,罗马尼亚、波兰、葡萄牙三国同日大选。

在乌克兰危机持续、极右翼民粹势力崛起、“特朗普2.0”加深美欧裂痕、欧盟内部团结松动的背景下,三场选举关乎三国政治、经济、外交走向,牵动欧盟乃至世界的目光。

从当前计票结果看,罗马尼亚亲欧候选人“逆袭”成功,让欧盟长舒一口气;波兰大选首轮投票结束,中间派与保守派候选人难分伯仲,结果仍然充满悬念;葡萄牙选举未能产生多数派政府,极右翼政党却取得历史性佳绩,为这个政局持续动荡的国家再蒙阴影。

罗马尼亚:奥数冠军逆袭


5月18日,达恩在总统选举第一次投票后发表讲话

三场选举中,罗马尼亚大选尤为扣人心弦。近半年的选举进程经历数次戏剧性反转,且争议不断,令该国一度陷入政治危机。

罗马尼亚每五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在定于去年11月24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中,名不见经传的极右翼、亲俄候选人杰奥尔杰斯库意外领先。

然而,同年12月6日,罗马尼亚宪法法院以俄罗斯涉嫌干预选举为由裁定首轮投票结果无效。今年3月,罗马尼亚中央选举委员会禁止杰奥尔杰斯库参选。

一系列裁决引发杰奥尔杰斯库支持者的强烈抗议,甚至被认为可能触发宪政危机。

今年5月4日,罗马尼亚重新大选,共有11名候选人参选。

首轮投票中,极右翼候选人延续强劲势头。

由于获得海外侨民的鼎力支持,杰奥尔杰斯库的盟友、罗马尼亚人团结联盟党主席西米翁以40.96%的得票率一骑绝尘,高出位列第二的独立候选人、布加勒斯特市长达恩两倍。

如此大比分领先,西米翁锁定总统宝座似无悬念。

而执政联盟推举的候选人屈居第三,无缘决选,以致选后执政联盟垮台,时任总理乔拉库引咎辞职,引发罗马尼亚政坛“地震”。

时间来到5月18日,西米翁与达恩进入决战。

现年38岁的西米翁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铁杆粉丝,有着“罗马尼亚特朗普”之称。

他不遗余力地攻击欧盟,扬言要赶走“布鲁塞尔如贼盗一般的政客”。

他还竭力反对援助乌克兰,要求基辅为罗马尼亚的援助作出经济“补偿”。

达恩的政治立场却与西米翁截然相反。

他坚定支持欧盟,主张罗马尼亚加入北约,并承诺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将邻国乌克兰视为罗马尼亚抵御俄罗斯威胁、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屏障。

为此,决选轮投票被赋予多重意味:既是“罗马尼亚特朗普”与亲欧市长之间的对决,也是亲欧与疏欧两条路线的抉择,还是特朗普式民族主义在欧洲扩张程度的试金石,对该国战略定位、经济前景乃至地缘政治都将产生影响。

西米翁在首轮投票中的亮眼表现着实令欧盟捏把汗,眼下已有亲俄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刺头”,罗马尼亚何去何从,将对欧盟团结构成重大考验。

谁料,第二轮投票出现惊人反转。

第一轮的“冠亚军”对调位置,达恩反超西米翁,目前得票率为53.99%,以近8个百分点的优势领先,胜局已定。

舆论认为,在选民对主流政党日益不满的背景下,达恩以独立候选人杀入战局,竞选期间主打“诚实”和“变革”,加上连任两届首都市长,以反腐闻名,最终得以强势胜出。

值得一提的是,现年55岁的达恩还是数学家,他曾在1987年和1988年两次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取得满分。

还有分析指出,达恩在第二轮投票中实现“逆袭”,表明罗马尼亚多数选民倾向于支持与欧盟保持一致的政策方向。

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欧洲常务董事穆杰塔巴·拉赫曼认为,正是由于担忧政局和政策会滑向类似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这样的民粹主义方向,促使选民把选票投给达恩。

初步结果揭晓后,欧盟和乌克兰一片欢欣鼓舞。

波兰:势均力敌添变数


5月18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一名女子和她的孩子一起把选票投进选票箱

距离罗马尼亚不远,同属东欧地区的波兰18日也举行总统选举。

据新华社报道,出口民调显示,在13名候选人中,执政的公民联盟候选人、华沙市长恰斯科夫斯基获得30.8%的选票,排名第一;得到反对党法律与公正党支持的独立候选人、历史学者纳夫罗茨基以29.1%的得票率名列第二。

由于没有候选人获得过半选票,根据波兰选举法,得票率领先的两名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投票。

恰斯科夫斯基与纳夫罗茨基定于6月1日一决胜负。

与罗马尼亚一样,波兰大选同样引发高度关注。

鉴于两名候选人的政治理念和主张迥然相异,这场选举也被视为对国家未来政治、外交走向的关键抉择。

现年52岁的恰斯科夫斯基被视为亲欧、温和的中间派,主张多元文化,支持女性堕胎和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赢得大城市自由派、中间派选民的支持。

纳夫罗茨基比恰斯科夫斯基年轻10岁,但思想更保守。他被视为民族主义者,强调波兰的主权和传统价值观,反对移民与社会自由议题。

他自称是特朗普的崇拜者,在白宫会面时还受到后者鼓励“你会赢”。

为此,保守派选民和右翼民粹势力对纳夫罗茨基青睐有加。

“这场选举极其重要,两名候选人为波兰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愿景。”波兰经济学家马尔钦·沃洛辛斯基说。

此次大选还被视为图斯克政府的“生存之战”,其结果将决定能否打破保守派总统杜达的钳制。

由于杜达频频行使否决权,总理图斯克领导的中左翼政府自2023年上台以来一直政令难行,多项改革举措被迫搁置。

波兰政治学者安娜·马特斯卡-索斯诺夫斯卡指出,如果恰斯科夫斯基当选,将解锁立法僵局,有利于执政联盟推进各项改革。反之,如果纳夫罗茨基胜出,政府将陷入瘫痪,执政联盟可能瓦解,而极右翼势力很可能在未来两年重新执政。

从首轮投票情况看,恰斯科夫斯基的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他仅以微弱优势领先纳夫罗茨基,势均力敌的态势为第二轮投票平添变数,让图斯克阵营感到紧张。

舆论认为,首轮投票中位列第三的极右翼联盟党候选人斯瓦沃米尔·门岑或将成为“造王者”。他的支持者在第二轮投票中作何选择可能会左右最终结果。

波兰将继续走亲欧路线,还是倒向特朗普的民族主义,两周后的决选将给出答案。

葡萄牙:极右翼成大赢家


5月18日,蒙特内格罗在一个投票站投票

视线再转向南欧国家葡萄牙,在18日举行的议会选举中,现任总理蒙特内格罗领导的中右翼民主联盟取得“小胜”。

官方计票结果显示,虽然民主联盟得票率为32.1%,在议会230席中将获得最多席位(86席),但未拿到单独组阁所需的绝对多数席位(116席)。

中左翼的社会党与极右翼政党“够了”党此次并驾齐驱,紧随民主联盟之后,得票率分别为23.38%与22.56%,可谓相差无几,将各获58个席位。

这可能是近40年来社会党取得的最差成绩。

而“够了”党被视为此次选举大赢家。其得票率首次突破20%,远超上次选举的18%,且直追社会党,巩固议会第三大党的地位。

不过,蒙特内格罗表示,即便社会党无意就建立联合政府进行谈判,但他仍排除与极右翼政党联合执政的可能。

目前,蒙特内格罗希望争取位列第四的自由倡议党的支持来扩大执政基础。如果无法联合其他小党派组建政府,民主联盟将继续以少数派执政。

这也将是葡萄牙在一年内迎来的第二个少数派政府。

舆论认为,选举结果显示葡萄牙政治生态的深刻嬗变和未来风险。

一是随着极右翼政党在议会不断扩大版图,将打破过去50年来由主流左翼或右翼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葡萄牙政治学者马尔特斯说,“够了”党得票率刷新纪录,说明“两大党垄断时代已经结束”。

有分析指出,创立仅6年的“够了”党之所以强势崛起,主要原因在于葡萄牙近年来移民数量急剧上升、持续遭受住房危机(房价和租金大幅上涨),以及政坛深陷腐败丑闻,导致选民对主流政党大感失望。

本次选举期间,移民政策、生活成本危机和住房问题成为焦点议题。“够了”党要求严控移民、对腐败“零容忍”,在选民中引发共鸣。

二是葡萄牙政局恐将持续颠簸。

葡萄牙议会四年一选,18日的选举是该国不到四年内第三次提前大选,同时也是第三次粉碎选民的希望——未能诞生一个多数派政府,而脆弱的少数派政府随时可能被反对党联盟推翻,这意味着政治动荡难以画上句号。

有评论指出,政坛日益分裂的后果是进一步拖累决策效率,破解移民、住房等棘手难题会更难取得共识。而极右翼政党逐步坐大将为政治格局、政策路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作者:解放日报 廖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