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前总统拜登的医疗团队发布声明,证实其确诊前列腺癌晚期并伴随骨转移。病理报告显示,癌细胞突破前列腺包膜侵入骨骼系统,形成多发性转移灶。此类转移灶因与骨髓微环境深度嵌合,常规手术与放疗已难以根除。
约翰霍普金斯肿瘤中心专家指出,骨转移患者五年生存率通常不足35%,结合拜登81岁高龄及复杂病史,实现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医学干预仍可能有一定希望,通过新型雄激素剥夺疗法(ADT)联合镭-223核素治疗可形成组合拳。
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能使68%患者实现18个月以上的疾病控制,疼痛缓解率超80%。医疗团队特别引入PSMA靶向疗法,通过放射性配体精准打击转移灶,虽无法逆转病程,但可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0个月左右。整体来看,预期寿命可能在3到5年之间。
其实,拜登这一生也挺惨的,这并不是拜登第一次患上重大疾病。
1988年脑动脉瘤双连击,拜登在演讲后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检查揭露双侧颈内动脉瘤。首次开颅术后发生致死率达30%的肺栓塞,依靠当时尚属实验性技术的体外膜肺(ECMO)挽回生命。
2013年确诊的基底细胞癌虽属低危类型,但其面部病灶毗邻视神经,显微切除手术毫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永久性面瘫。
另外,拜登有持续十年的阵发性房颤,依赖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酯维持心脑安全。但这一次就没那么好运了,得了正儿八经的癌症,并且已经是晚期了。
都说得通了,回头来看,拜登在任时的很多反常表现,都能解释得通了。
晚期癌症像前列腺癌转移之后,整个人状态都会变得很糟,不光是身体上的痛,连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经常感到累、想睡觉,可能就是“癌因性疲乏”的现象,是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再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说话卡壳这些,也可能是身体长期发炎带来的连锁反应,所以拜登总是给人一种别别人慢半拍的感觉。
此外,有些人甚至会出现间歇性的意识模糊,说话突然断片——拜登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可能并非因为老糊涂了,而是因为癌症导致的整个人都陷入了混沌的状态。
但这次癌症确诊不同于可通过手术根治的早期病例,晚期前列腺癌如同植入体内的定时炸弹。
拜登医疗团队坦言,治疗重心已从"消灭疾病"转向"控制症状",通过多模式镇痛、骨改良药物和定制营养方案维持其公共活动能力。这或许解释了其近年公开场合频现的认知波动与体力不济,实为癌因性衰弱与治疗副作用的综合体现。
为什么才发现?
考虑到拜登曾担任美国总统,其接受的医疗检查无疑极为严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在早期阶段未被精准捕捉的可能性——毕竟,任何检测手段都存在误诊或漏诊的微小概率。
拜登晚期前列腺癌的确诊时点引发医学界深度反思,这边背后或许有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作为前列腺癌核心筛查手段,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存在显著漏洞。约29%转移性患者PSA值仍处正常区间(<4ng/mL),拜登2023年体检报告显示其PSA值为3.8ng/mL,恰处于"灰色地带"。
第二、常规骨扫描对早期骨转移检出率不足60%,需依赖PSMA-PET等分子影像技术,但该设备直至2022年才获FDA全面批准,可能未纳入总统体检套餐。
第三,拜登复杂的既往病史很可能了隐藏了,1988年开颅手术导致的慢性头痛与癌性骨痛存在重叠表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掩盖了肿瘤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
对比防长奥斯汀的早期确诊案例,2023年体检即采用PSMA-PET/CT全身显像,在PSA值2.1ng/mL阶段锁定病灶,此番漏诊暴露出美国政要体检标准存在技术代差,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披露,白宫医疗单元在2023年前尚未建立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体系,而这种液态活检技术对转移癌的检出灵敏度比传统手段提前6-8个月。
该事件正推动美国国会修订《总统医疗透明度法案》,医学界呼吁,对于高龄政要的健康监护,需在"过度医疗"与"漏诊风险"间建立新平衡,拜登病例将成为现代政治医学的经典研究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