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理性的火焰,阅读是人文的星光;科学教会人们解释世界,阅读教会人们理解生命。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寻适配学生成长的教育路径,让科学之光照亮阅读之路,以书籍之香浸润探索之心。
图文思维赋能认知升级
在人工智能与可视化技术深度融合的今天,科学绘本已成为青少年认知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经典科学绘本的阅读,让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知识图谱,以绘本图文阅读激活科学想象的“超能力”,为构建从“微观科学原理”到“宏观生态思维”的完整认知链条打好基础。
孩子们读《万物运转的秘密》,了解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却有着绝妙的联系,对复杂的物理世界恍然大悟;读《拯救地球的未来发明》,体会生态伦理与创新思维的共振;读《细菌世界历险记》,在审美愉悦中感知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奥秘;读《探索海洋》,感知复杂系统与全球视野的构建。
“最好的科学教育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教会他们用多维视角提出问题。”一本本绘本,成为孩子们认知革命的“脚手架”。在学校开放式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手捧科学绘本,这就是安静而深刻的认知革命。
深度阅读激发实践活力
学校依托高校资源,打造沁青苗园智能植物舱、海绵校园创新实验室室外基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搭建了前沿实践平台。在政策引领、资源协同和兴趣支撑的多重赋能下,一系列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这些课程通过开设各类科学社团,将高校的学术优势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构建了从科学兴趣启发到研究能力培养,再到成果转化展示的完整教育链条。
在科学社团活动中,深度阅读科普书籍已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这种阅读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获取,而是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引导学生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拓宽视野,为科学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以“城市农场”校本课程为例,该课程充分结合新江湾城的生态特色与高校的科研优势,构建了一个融合教育与生态价值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平台,让课堂充满探索,让科学触手可及,让学习走向真实。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先精读《植物工厂系统与实践》《植物的经营之道:趣谈植物化学与人类生活》等专业著作,建立知识体系;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实验了解运用水灌溉系统、LED生长灯等节能技术,探索科技创新如何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深化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
这种“阅读启发-问题探究-技术实践-反思提升”的学习模式,既彰显了理论阅读对科学实践的指导价值,又体现了实践活动对理论认知的深化作用,最终实现了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与价值观培育的协同共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生命叙事激活精神基因
在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科学家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探索未知的道路。学校组织科学家故事演讲活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研历程和卓越贡献,深刻体会到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福祉的关怀。
日心说的提出者哥白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学生由读到“讲”,传递了“科学是为人类服务 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激励着他们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怀揣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对人类的关爱,去创造、去贡献。而演讲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知识信息以简洁明了、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传达给他人。
教育的价值生长是缓慢向上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是否扎根的过程,同济附校期待科学精神与阅读力量的深度结合,孕育孩子们兼具逻辑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完整人格,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的探索者和叙事者。
文字|成佳佳
编辑|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