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编辑: 阿若
来源: 壹点灵心理
ID: yidianling0
最近,「老鼠人」这个词在网络上悄然流行起来。
它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像老鼠一样的人”,而是一种自嘲式的身份标签,用来形容那些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边缘、缺乏成就感的年轻人。
“老鼠人”的典型特征包括:
觉得自己渺小、无力,像一只躲在阴暗角落的老鼠; 对现实不满,但又缺乏改变的勇气或方向; 常常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配”更好的生活; 用幽默或自嘲来掩饰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
这种心态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
聊聊“老鼠人”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如何摆脱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
图源:pexels
01
为什么喜欢
自称“老鼠人”?
“老鼠人”之所以火得这么快,也许是因为它把一种难以描述的状态说得特别准确。
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词,能用来调侃自己那些“窝在角落里、不敢出头”的时刻。
“老鼠人”也不是真的不想努力,只是内心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卡顿感。
而这种感觉背后,和几种心理学机制有关:
1. 社会比较理论: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人们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比较被无限放大——
你刷朋友圈时,看到别人升职加薪、环球旅行、恋爱甜蜜,而自己却还在为房租发愁,这种落差很容易让人产生“我不如别人”的挫败感。
“老鼠人”的困境在于:
他们总是向上比较(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而不是向下比较(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比),结果就是越比越自卑。
图源:pexels
2、 习得性无助:努力也没用,不如躺平。
“老鼠人”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不如躺平算了。
这种心态和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高度相似。
在实验中,被电击的狗如果发现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就会放弃抵抗。即使后来有机会逃跑,它们也不会再去尝试,而是被动地呆在原地,接受电击。
类似地,很多“老鼠人”在经历求职失败、感情不顺、经济压力等挫折后,也会形成“我做什么都没用”的消极信念,进而放弃努力。
图源:pexels
3、低自我效能感:“我不行,我真的不行”。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指出,一个人是否愿意尝试某件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相信自己能成功。
“老鼠人”的问题在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极低——
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因此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比如:
“我学历一般,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我性格内向,不可能脱单。” “我经济条件差,这辈子就这样了。”
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
越不相信自己,越不去行动;越不行动,越验证自己的无能。
4. 防御性悲观:用自嘲保护自己。
有些“老鼠人”会用幽默或自嘲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比如:“我就是个废物”、“躺平才是人生真谛”。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御性悲观,是指人们通过降低期望来避免失望。
这种策略短期内能缓解焦虑,但长期来看,它会让人失去改变的动力,甚至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看吧,我果然不行”。
02
“老鼠人”不是问题
而是一种应对模式
你或许已经发现,这些看起来“废柴”“逃避”的行为,其实是“自保”。
当现实压力过大,而个体又无法有效应对时,他们会采取各种看似消极的行为模式,以避免情绪崩溃或功能瘫痪。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适应性防御」。
也就是说,“老鼠人”的那些行为,不是因为懒、不行,而是他们找不到一种更安全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他们没有在堕落,而是在苦撑。
这种苦撑不该被嘲笑,而应该被理解。
但是,长期陷入这种状态,对心理健康确实会产生负面影响。就像长期绷紧的橡皮筋终会失去弹性,持续用“老鼠人”模式应对压力,可能会带来三个潜在风险:
图源:pexels
1、自我认知的固化
当我们不断重复“我就是不行”的自我叙事时,大脑会逐渐将其内化为事实。
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长期消极的自我暗示会重塑大脑的思维模式,最终形成“失败者”的自我认同。
2、机会盲视
防御性悲观就像一副墨镜,会让我们过滤掉生活中的可能性。
那些本可以尝试的机会、本能够建立的联系,都会因为“反正我不配”的预设而被自动忽略。
3、情绪耗竭
表面上的“躺平”不等于真正的放松。
研究显示,长期处于“既焦虑又无力”的状态,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最终可能导致抑郁或躯体化症状。
03
如何摆脱
“老鼠人”心态?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模式并非不可改变。
就像我们曾经 学会了“老鼠人”这种应对方式,我们同样可以重新学习更健康的模式。
我们可以从理解,到选择,再到改变。
首先, 从「允许自己有限」开始。
许多 “老鼠人”的痛苦,来源于一种持续的内在攻击:我怎么还没做出成绩;别人都在进步,我却还在原地打转。
这时,请先停下来,试着告诉自己:
允许我现在还不够好,允许我此刻感到疲惫,允许我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动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 人本主义理论中强调:
真正的改变,往往从自我接纳开始。
当我们不再用“完美标准”惩罚自己,而是试着温柔地理解自己的挣扎时,反而更容易恢复内在的能量。
图源:pexels
然后,划定一个「心理安全半径」。
许多“老鼠人”活在不断的高刺激与高比较中,导致情绪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此时,不妨刻意营造一个低刺激的心理空间。比如:
限制每天刷社交媒体的时间; 暂时拉黑某些总让你觉得自卑的账号; 给自己设立“安静时段”,哪怕只有半小时,远离信息轰炸,和自己待在一起。
这并不是逃避,而是为心理止血。
只有当我们不再被外界持续撕扯,才能开始一点点修复自己。
接着,刻意练习一些「成功的小经验」。
自我效能感最直接的来源是真实成功经验。
因此,与其逼迫自己去完成一个遥不可及的人生逆袭,不如从一些可控的小事开始:
设定一个今天能完成的小目标(如整理一部分房间、完成一项任务); 主动发一条信息给朋友,建立一点真实连接; 学会对自己说:“这件事我做到了,虽然很小,但我可以信任自己。”
这些小小的行动,就像是在封闭的地道里,凿出通往地面的缝隙。
只要有微光透进来,改变就可能发生。
图源:pexels
最重要的,是 从“自嘲”转向“自我同情”。
自嘲是老鼠人的盔甲,而自我同情是他们的软肋,但也是他们的出路。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奈夫提出「自我同情」的三要素:
善待自己:不再苛责,而是用朋友般的语气和自己对话;
共通人性:理解失败是人类共通的经历,而不是你一个人的特例;
正念觉察:不过度沉溺于情绪,也不压抑,而是温柔地看见它。
当你开始把“我真废”换成“我现在真的很难”,就已经跨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最后,试着建立一点真实的人际连接。
尽管很多“老鼠人”更习惯在虚拟世界里活动,但真实的人际连接,依然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基石。
你不需要强迫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也不必一下子向他人敞开心扉。你可以:
和一个信任的朋友约一次饭;
加入一个兴趣小组或社区(哪怕是线上);
尝试对身边的人说一句“我最近其实有点累”。
人际连接不是立刻改变你生活的药方,但它是让你不那么孤单的一剂慢药。
“老鼠人”现象,并不意味着堕落,而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出口。
我们都曾在某些夜晚,对生活充满怀疑;在某个阶段,感到不如别人、无力前行。
但请你记得:你不是“没用”,你只是被现实打得太疼,想找个角落先喘口气。
当你慢慢学会理解自己、善待自己、照顾自己,那些被你藏起来的力量,也会一点点回来。
哪怕步伐很慢,也请你不要嘲笑自己。
你一直都在努力,只是别人看不见。
你不是“老鼠人”。
你是一个正在寻找出路的人。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